小学资助工作实施方案.docx
小学资助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相关教育资助政策,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特制定本。
资助工作目标
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保资助政策全面覆盖、精准落实,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通过资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资助对象与标准
1.资助对象:本校在籍在校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包括但不限于脱贫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儿、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
2.资助标准
生活补助: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每学期给予一定金额的生活补助,以缓解其家庭经济压力。如脱贫家庭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孤儿等,每学期补助[X]元;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每学期补助[X]元。
学习用品资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必要的学习用品,如书包、文具、书籍等,每学年资助标准为[X]元。
校服资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校服,确保学生能够统一着装参加学校活动。每学年资助一套校服,费用标准为[X]元。
资助工作流程
1.宣传动员
学校通过校园公告栏、家长会、主题班会、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国家和地方的教育资助政策,确保每一位学生和家长都能了解资助的对象、标准、申请流程等相关信息。
组织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向学生详细解读资助政策,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申请资助。
2.学生申请
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或家长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并如实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低保证、残疾证、特困供养证明、贫困证明等。
学生或家长应确保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如有虚假信息,将取消其资助资格。
3.班级评议
班主任组织成立班级评议小组,成员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班级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和家庭实际情况,对申请学生进行民主评议,确定班级推荐名单。
班级评议过程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班级推荐名单应在班级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X]个工作日。
4.学校审核
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对班级推荐名单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学生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等。
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对申请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核实。对审核通过的学生名单,在学校公示栏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X]个工作日。
5.资金发放
经公示无异议后,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及时将资助资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生活补助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直接发放到学生或家长的银行卡中;学习用品和校服由学校统一采购并发放给学生。
学校要建立资助资金发放台账,详细记录资助资金的发放时间、金额、受助学生姓名等信息,确保资助资金发放安全、准确、及时。
资助工作管理与监督
1.建立健全资助档案
学校要为每一位受助学生建立详细的资助档案,包括学生申请表、证明材料、评审记录、公示材料、资金发放凭证等。资助档案要做到一人一档,专柜存放,妥善保管。
资助档案要及时更新,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加强资金管理
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加强资助资金的管理,确保资助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挤占资助资金。
学校要定期对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要积极配合上级部门的检查和审计工作。
3.强化监督检查
学校要建立健全资助工作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资助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定期对资助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接受师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对在资助工作中存在违规违纪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资助工作育人成效提升
1.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组织受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增强社会责任感。
2.加强励志教育
邀请优秀校友、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展励志讲座,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奋斗故事,激励受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树立受助学生中的优秀典型,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渠道进行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受助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