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附有答案.docx
针刺伤附有答案
一、单选题
1.以下哪种锐器造成的损伤不属于针刺伤范畴?()
A.注射器针头
B.缝合针
C.手术刀
D.针灸针
答案:C。解析:针刺伤主要是指被各种针具如注射器针头、缝合针、针灸针等刺伤,手术刀造成的损伤不属于针刺伤,而是切割伤。
2.针刺伤最主要的危害是()
A.局部疼痛
B.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
C.出血
D.留下疤痕
答案:B。解析:针刺伤后最严重的后果是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相比局部疼痛、出血和留疤,这对健康的危害更大。
3.发生针刺伤后,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立即挤压伤口
B.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伤口
C.报告护士长
D.消毒伤口
答案:B。解析:发生针刺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伤口,以减少伤口处的病原体数量,而不是立即挤压伤口,挤压可能会使病原体进一步进入血液循环。报告护士长和消毒伤口是后续步骤。
4.针刺伤后冲洗伤口的时间应不少于()
A.2分钟
B.5分钟
C.10分钟
D.15分钟
答案:D。解析:针刺伤后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伤口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以充分清洗掉可能沾染的病原体。
5.以下哪种消毒剂不适合用于针刺伤伤口消毒?()
A.碘伏
B.75%酒精
C.过氧化氢溶液
D.95%酒精
答案:D。解析:95%酒精刺激性强,会使伤口处蛋白质凝固过快,不利于伤口愈合,一般不用于针刺伤伤口消毒。碘伏、75%酒精和过氧化氢溶液均可用于伤口消毒。
6.被乙肝患者使用过的针头刺伤后,应在()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答案:C。解析:被乙肝患者使用过的针头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获得被动免疫,降低感染乙肝的风险。
7.针刺伤后,若怀疑感染艾滋病,应在()进行第一次艾滋病抗体检测。
A.当时
B.1周后
C.4周后
D.3个月后
答案:C。解析:针刺伤后怀疑感染艾滋病,一般在4周后进行第一次艾滋病抗体检测,因为艾滋病有窗口期,4周后检测相对更有意义。
8.护士在进行注射操作时,为预防针刺伤,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A.使用过的针头直接放入锐器盒
B.双手重新盖帽
C.操作时集中注意力
D.避免将针头指向他人
答案:B。解析:双手重新盖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容易导致针刺伤,应使用单手操作技术盖帽或不盖帽直接将针头放入锐器盒。操作时集中注意力和避免将针头指向他人都是预防针刺伤的正确做法。
9.锐器盒达到()满时,应及时更换。
A.1/2
B.2/3
C.3/4
D.4/5
答案:C。解析:锐器盒达到3/4满时,应及时更换,以防止锐器溢出造成针刺伤。
10.以下关于针刺伤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才会有危害
B.针刺伤只会发生在护士身上
C.针刺伤后感染疾病的概率与针头污染程度有关
D.发生针刺伤后不需要记录
答案:C。解析:针刺伤后感染疾病的概率与针头污染程度密切相关,污染越严重,感染概率越高。不仅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有危害,即使是未被污染的针头刺伤也可能造成局部损伤;针刺伤可发生在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只是护士;发生针刺伤后需要详细记录相关情况。
11.为了减少针刺伤的发生,医院应提供()
A.更多的一次性注射器
B.安全型锐器
C.更多的护士
D.更好的照明设备
答案:B。解析:安全型锐器如带自动回缩装置的注射器等可以有效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提供更多一次性注射器并不能直接减少针刺伤风险,增加护士数量和改善照明设备对减少针刺伤作用不直接。
12.针刺伤后,若感染乙肝,最早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黄疸
B.乏力、食欲减退
C.肝区疼痛
D.发热
答案:B。解析:感染乙肝后,最早可能出现的症状是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黄疸、肝区疼痛等症状出现相对较晚,发热也不是最早出现的典型症状。
13.以下哪种操作过程中最容易发生针刺伤?()
A.抽血后拔针
B.整理用过的针头
C.给患者注射
D.销毁锐器
答案:B。解析:整理用过的针头时,由于要接触已经使用过的带病原体的针头,且操作相对复杂,所以最容易发生针刺伤。抽血后拔针、给患者注射和销毁锐器虽然也有针刺伤风险,但相对整理针头来说概率较低。
14.针刺伤后,对伤口局部的处理不包括()
A.挤压伤口
B.冲洗伤口
C.消毒伤口
D.包扎伤口
答案:A。解析:针刺伤后不主张挤压伤口,因为挤压可能会使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应进行冲洗、消毒伤口,若伤口较大可进行包扎。
15.被丙肝患者使用过的针头刺伤后,应在()进行丙肝抗体检测。
A.当时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