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7课《仿真机器人避障》教学设计.docx
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7课《仿真机器人避障》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第7课
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仿真机器人避障程序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机器人避障的基本原理,掌握使用图形化编程语言设计机器人避障程序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仿真机器人避障程序的设计,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和编程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机器人避障程序的基本逻辑。学生需要理解机器人如何通过感应器检测障碍物,并据此调整行进方向,实现避障功能。
-重点二:图形化编程语言的使用。学生需掌握如何利用编程块实现程序流程,包括条件判断、循环和函数调用等。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程序调试与优化。学生可能会遇到程序运行不流畅或出现错误的情况,需要学生具备调试程序的能力,找出并修正错误。
-难点二:复杂场景下的避障策略。在遇到多种障碍物或复杂环境时,学生需要设计更为复杂的程序逻辑,以应对不同情况。
-难点三:编程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编程问题,并通过编程解决,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用于介绍机器人避障的基本原理和编程概念,确保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遇到的问题,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仿真机器人,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避障程序的设计与调试。
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避障程序的实际效果,增强直观感受。
2.使用编程软件进行实时演示,让学生跟随操作学习编程技巧。
3.通过在线资源提供扩展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理解。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真实生活中的机器人避障场景,如无人驾驶汽车、扫地机器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机器人是如何在复杂环境中避障的吗?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仿真机器人避障。
2.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第一条:介绍机器人避障的基本原理,讲解感应器的作用和编程逻辑。
-第二条:展示图形化编程语言的基本操作,如变量定义、条件判断、循环等。
-第三条:通过示例程序,讲解如何设计简单的避障程序,包括程序结构、功能模块和调试方法。
3.实践活动(用时20分钟)
-第一条: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台仿真机器人,教师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二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编写简单的避障程序,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条:学生测试程序,观察仿真机器人的避障效果,记录问题和改进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一方面:讨论在编写程序时遇到的困难,如逻辑错误、程序调试等。
-第二方面: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代码优化、逻辑调整等。
-第三方面:探讨如何设计更复杂的避障程序,以应对更多样化的环境。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觉得避障程序的设计有哪些难点?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整个教学流程用时不超过45分钟,具体安排如下:
-导入新课:5分钟
-新课讲授:10分钟
-实践活动:20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总结回顾: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机器人避障的基本原理,包括感应器的工作原理和编程逻辑。
-学生掌握了图形化编程语言的基本操作,如变量定义、条件判断、循环等。
-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简单的避障程序,理解程序结构、功能模块和调试方法。
2.技能提升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仿真机器人,提升了编程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实施。
-学生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学会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够识别和修正错误。
3.思维发展
-学生在设计和实现避障程序的过程中,锻炼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将复杂问题简化为编程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想法和解决方案。
-学生在探索更复杂避障程序的过程中,激发了创新意识,敢于尝试不同的编程思路和方法。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机器人避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