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docx
18.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18.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1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5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生物现象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角色。
2.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通过实验活动,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3.强化学生的生物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作用。
4.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科学态度,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包括细胞结构、生物分类、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等。他们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可能知道微生物是微小的生物体,存在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但对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可能了解不多。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八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生物学的探索尤其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大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同时也愿意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微生物的微观结构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此外,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可能需要一定的技巧,对于初次接触显微镜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操作复杂。此外,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让学生感到难以把握其整体作用。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逐步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挑战。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洁布、显微镜使用说明书、实验报告模板。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作业。
-信息化资源:微生物图片库、视频资料、在线实验操作指南。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课堂提问、小组竞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展示一系列微生物的图片,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吗?”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等知识,为学习微生物的作用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包括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枯叶被分解成土壤、污水净化等,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作用。
-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进行小组讨论。
3.实验操作(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
-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观察与记录(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将实验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上,并分析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特点。
-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5.小组讨论(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6.总结与反思(约10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学生反思: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收获。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步骤,确保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知识点梳理
1.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微生物是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体。
-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土壤、水体、空气等。
-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3.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包括自养和异养。
-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4.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起到促进物质循环的作用。
5.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维持生态平衡、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