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哪里有空气》说课稿及反思.docx

发布:2025-04-11约4.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哪里有空气》说课稿及反思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水和空气》中的《哪里有空气》。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哪里有空气》是本单元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课。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对水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了水的基本特征以及比较水多少的方法等。而空气作为与水一样,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相对更为抽象的物质,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与提升。

教材编排遵循着从易到难、从直观到抽象的原则。通过一系列丰富有趣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如用塑料袋装空气、往水中吹气观察气泡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空气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在教室里、操场上、家里等不同场景中寻找空气,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空气无处不在的概念。这不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思维,为后续深入学习空气的性质、空气与生命的关系等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知识体系的构建来看,对空气存在的认识是学习空气相关知识的基石。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他们才能够进一步去探索空气的其他奥秘,如空气的性质、空气的作用等。所以,本课在整个小学科学关于空气知识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阶段。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虽然经常与空气接触,如感受到风的吹拂、吹气球使气球变大等,但对于空气的认知仅仅停留在非常表面的层面,只是模糊地知道有风的时候能感觉到空气,却并不了解空气具体的性质以及它的存在方式。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但他们的观察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思考问题也较为简单直接。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对直观、生动、有趣的事物充满兴趣,喜欢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实验活动和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逐步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维度:

科学观念

学生能够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了解一些常见的含有空气的物体或空间,如气球、空盒子、土壤等。

认识到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空间中,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描述。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操作。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分析。

探究实践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寻找空气的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如用塑料袋装空气、往水中吹气观察气泡等。

能够在小组合作中,与同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态度责任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对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珍惜空气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并证明空气的存在,通过多种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无处不在。

了解空气的基本特点,如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这些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与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由于一年级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设计实验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逐步引导。

让学生理解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于周围空间,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这对于一年级学生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大量直观的实验和实例来辅助理解。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空气存在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空气应用的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空气在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空气的存在。同时,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过程,使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法

设计多个实验,如用塑料袋装空气、往水中吹气、将空杯子倒扣入水中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中探究空气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法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想法、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引导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扇风时能感觉到风?”“这个瓶子里有什么?”等,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