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x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选自2024-2025学年四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教材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本课主要围绕一只老虎在森林中的遭遇展开,通过描述老虎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拟人手法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内容包括:老虎的形象描写、老虎的内心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通过学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学生将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增强文化理解,感受动物拟人化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魅力;提高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老虎的内心世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强化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通过模仿和创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意写作水平。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够阅读和理解简单的记叙文,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动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能够识别基本的拟人化手法,但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尚浅。
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写作能力正在逐步提升,能够运用简单的描写手法,但缺乏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他们对拟人手法的运用还比较生疏,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锻炼。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但有时缺乏组织性和逻辑性。他们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教育较为敏感,能够从故事中体会到动物角色的情感变化。
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能够保持课堂纪律,但对课堂互动和合作学习的参与度有待提高。他们在课堂上表达自己观点时,有时会显得不够自信。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包含《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全文。
2.辅助材料:准备与老虎相关的图片,用于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动物拟人化手法的图表,辅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分组讨论老虎角色特点;在黑板上提前书写课程要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老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老虎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老虎是怎样的动物?”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动物故事,提问:“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关于动物的故事?它们有什么特点?”
-引入新课: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主要情节,分析老虎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动物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举例说明:选取课文中典型的拟人化手法,如“老虎气得浑身发抖”,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这种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描写老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老虎的心理活动,加深对拟人化手法的理解。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表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用拟人化的方式描述其他动物。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除了老虎,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故事?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动物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拟人化手法。
5.总结提升(约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动物拟人化手法的重要性。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尝试用拟人化的方式编写一个小故事。
6.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表现。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知识点梳理
1.文学体裁识别:
-知识点:学生能够识别和理解动物故事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实践应用:通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一动物故事,学生能够分析并总结动物故事的基本特征。
2.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知识点:学生了解并能够识别拟人化手法,如将动物赋予人类情感、思想和行为。
-实践应用:通过分析《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的拟人化描写,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3.人物形象分析:
-知识点: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心理活动。
-实践应用:学生通过对老虎形象的分析,学习如何深入挖掘人物形象,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
4.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知识点:学生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并从中体会到一定的价值观。
-实践应用:学生通过讨论老虎的故事,学会如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