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震地震主题班会PPT课件.pptx
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欢迎参加防震减灾主题班会。这次班会将帮助大家了解地震知识,掌握防震减灾技能,提高安全意识。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应对地震灾害,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作者:
什么是地震?地震定义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产生的震动。这种振动通过地震波向四面八方传播。它是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自然现象。通常持续时间短,但破坏力强。地震成因主要由板块运动引起。当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或摩擦时,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其他成因包括火山活动、地下洞穴塌陷等。板块边界是地震多发区。
地震的危害直接危害建筑物倒塌导致人员伤亡地面开裂造成交通中断基础设施损毁影响生活次生灾害火灾:管道破裂、电线短路海啸:海底地震引发巨浪山体滑坡:地震破坏山体结构社会影响经济损失巨大灾后疾病流行风险增加心理创伤长期存在
我国的地震分布主要地震带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历史重大地震唐山地震(1976年)、汶川地震(2008年)和玉树地震(2010年)造成了严重损失。地震多发区西南地区、台湾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
地震的前兆现象动物异常行为蛇类提前出洞,鸟类反常飞行,家畜不安。动物对地下微小变化更敏感。地下水异常井水混浊、水位突变。地下水温度、化学成分改变。这是压力变化的表现。地声地光地下低沉轰鸣声,夜空出现异常光芒。电离层变化导致大气电场异常。
地震预报的困难科学局限性地球内部结构复杂,难以直接观测。地震孕育过程不完全遵循已知物理规律。数据不足历史记录有限,难以建立完善模型。监测网络覆盖不全面,深层数据获取困难。假预报危害错误预警引起社会恐慌,造成经济损失。频繁错误预警使公众丧失信任。时空不确定性难以精确预测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前兆现象与实际地震关联性不稳定。
地震强度等级里氏震级测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每增加一级,能量增加约31.6倍。是对地震本身物理特性的度量。仪器测量,全球统一。烈度等级衡量特定地点震感和破坏程度。中国采用12度制。同一地震,距震中越远烈度越低。受地质条件影响。两者关系震级相同的地震,在不同地区可能表现出不同烈度。震级是客观测量,烈度是主观影响。两者互补使用。
防震建筑基础隔震在建筑物与地基之间设置隔震层。减弱地震波传导,降低震动影响。结构韧性增强建筑结构韧性,提高抗变形能力。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增加抗剪墙。阻尼技术安装阻尼器,吸收震动能量。像汽车减震器一样工作,减小共振。优化形状建筑形状对称,避免不规则布局。减少地震力不均匀分布,防止扭转破坏。
地震来临前的准备家庭预案制定确定家庭成员紧急集合点。分配每个人的职责,如关闭电源、气阀等。环境安全检查检查家具固定情况。重物放在低处,避免悬挂重物。保持出口通畅。应急包准备准备食物、水和必要物品。放在容易取到的地方,定期更新过期物品。知识技能学习学习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熟悉社区避难场所位置和路线。
应急包里应该准备什么?食物与水至少三天的饮用水和不易腐坏食品。每人每天至少3升水。急救用品创可贴、绷带、消毒液、常用药物。口罩和手套也很重要。重要物品身份证件复印件、现金、手电筒、收音机。防水袋装重要文件。
室内避震安全位置桌子底下坚固的桌子可提供保护,避免被坠落物砸伤。双手抓住桌腿,保持稳定。墙角内墙角结构相对牢固,三面有支撑。蹲下,双手抱头,保护要害部位。门框处承重墙上的门框结构较牢固。避开易开合的门,防止夹伤。
室外避震安全位置最佳选择:开阔地带远离任何潜在危险源的空旷地区远离高大建筑物建筑物倒塌和外墙脱落是主要伤亡原因远离电线和电线杆地震可能导致电线断落,造成触电危险避开大树和广告牌这些物体可能会倒塌或断裂造成伤害
地震发生时的正确行为(室内)趴下立即降低身体重心,减少摔倒风险掩护钻到坚固家具下,保护头部和颈部抓牢紧抓家具腿,随家具一起移动坚持等待地震停止后再撤离,防止余震伤害记住:不要使用电梯!电梯可能因断电卡住或坠落。保持冷静,不要慌张奔跑。大多数伤亡来自摔倒和被物体砸中。
地震发生时的正确行为(室外)迅速远离建筑物尽快离开建筑物倒塌范围警惕落物注意玻璃、砖块等坠落物保护头部用双手或物品遮挡头部寻找安全地带前往开阔处蹲下等待
地震发生时的错误行为错误行为可能后果正确做法慌乱奔跑摔倒受伤,被坠落物砸中就地避震,保持冷静跳楼重伤或死亡风险极高选择室内安全位置避震拥挤安全通道踩踏事故,延误疏散有序撤离,互相礼让贸然抢救物品延误避震时间,增加风险生命第一,财物可再得
特殊场所的避震(学校)1教室避震迅速钻到课桌下,保护头部2操场避震远离教学楼,蹲下保护头部3有序疏散遵循一撤二行三护头原则4集合清点按班级集合,报告缺席情况
特殊场所的避震(商场、影院)保持冷静就近避震听从指挥有序撤离互助合作在商场或影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