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小麦基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编制说明.pdf
《小麦基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本项目是根据2023年12月28日国标委发【2023】64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
会关于下达2023年国家标准复审修订计划的通知》(计划项目编号
200233303-T-469,标准项目名称《小麦基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进行修订,
本标准为“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71)的输出标准,主要起草单
位:青岛海关技术中心、南京海关技术中心、临沂大学、沈阳海关技术中心、东
港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兴海、许剑涛、付海滨、刘云
国、王荣、李辉、易建平、封立平、逄昔莎、王简、李建勇、吴翠萍、孙铮。
(二)制定背景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小麦生产国,2021年小麦种植面积减低的情况下单产增
加,小麦产量13434万吨,同比增长2.0%。2021年,我国小麦、大麦累计进口
数量分别为971.68万吨、1248万吨,较2020年同比增长16.27%、151%。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小麦基腐病于1912年首次在法国发生,1929年,
Sprague在美国俄勒冈和华盛顿州也分离到此菌,尔后流行于欧洲、美洲、非
洲部分地区及新西兰、澳大利亚,1982年见于日本。小麦基腐病能够侵染小麦、
大麦、黑麦、燕麦以及包括山羊草属、早熟禾属、冰草属、雀麦属等多种禾本
科草。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菌丝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并可在其上存活数
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主要靠风雨传播扩散到新枝,或通过嫩枝上菌丝生长
1
向植株扩散。此病可通过种子间混杂的病残体及土壤带菌传播。小麦基腐病一
旦入侵,极容易在各地迅速扩散,对我国的麦类种植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目前口岸检疫中,小麦基腐病菌主要采用国家标准《GB/T33117-2016小麦
基腐病菌检疫鉴定方法》中传统的形态学(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大小、
寄主范围)检疫手段进行鉴定,此法耗时长(约2周左右),难度大(PDA培养
基上不易产孢),且无法从无症状植株上检出该病,往往造成错检漏检,这种传
统检测手段已无法满足当今进出口贸易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小麦等大宗粮谷产
品。传统PCR检测需要凝胶电泳检测结果,灵敏度也受到限制,已无法满足当前
口岸对于检疫工作单兵化、快速化、集成化的要求。因此筛选出适宜、准确、快
速的检疫鉴定方法,已成为我国大宗粮食等商品进出境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我国先后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小麦、大麦等大宗粮食,这给一些
危险性病害传播发展带来了可乘之机。小麦基腐病一旦入侵,极容易在各地迅速
扩散,对我国的麦类种植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本项目拟采用实时荧光
PCR技术,建立口岸小麦中基腐病菌的快检方法。本标准的完成将对我国口岸进
出境粮食中有害生物的检疫鉴定、田间病菌监测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对防
止外来危险性病害的传入、保护我国农业生产安全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而目前
我国尚无建立该病菌检测鉴定方法的国家标准或其他标准。
(三)工作过程
起草阶段:2024年1月~2024年12月标准起草小组成员开始论证各种检测
方法的实验和研究,将前期收集的病菌的菌株、文献资料认真分析论证,重复验
证分离培养、形态学特征和分类鉴定,核实筛选各种已发表和研制的分子特异性。
多次试验后确定,增加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目前完成征求意见稿。
二、标准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及其确定依据
(一)编制原则
该标准立项后,起草组认真阅读了标准制定的一系列文件,对标准制定的格
式、内容、术语表达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并根据GB/T1.1-2009《标准化
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一部分:标准编写》的要求进行标
2
准起草。
(二)主要内容
本文件规定了小麦基腐病菌的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为新增内容,适用于出入境海关、小麦产区等小麦种子
和植株中的小麦基腐病菌的检疫鉴定以及田间检测监测。
1、实验材料
(1)试剂
DNA提取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