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节 地质灾害》知识清单.pdf

发布:2025-04-14约1.17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节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2.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本章要点】

1.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⑴地震灾害

①定义: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

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称为地震。

②基本构造

a.震源:地震内部岩石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b.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c.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

d.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e.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f.地震波: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③主要危害

a.会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b.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c.会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这一影响具有一定的

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更长。

④地震带的分布

a.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b.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c.我国地震多发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⑵滑坡

①定义: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岩体比较破碎

②形成条件地势起伏较大

植被覆盖度较差

③多发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⑶泥石流

①定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地形陡峻

②形成条件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③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泥石流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

塞江河;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④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2.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多种灾害,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