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关于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docx
关于小学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办学实践中,淮师附小山南校区作为“中国长三角新时代劳动教育20校联盟”发起学校之一,坚守为孩子们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追求,积极开展新劳动教育实践,为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一、凝聚共识:让劳动创造幸福的理念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人类美好的未来同样需要劳动去创造。认识劳动的价值,把劳动教育纳入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内容,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要求。习总书记反复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实施幸福教育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同样秉持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展开宣传引导,凝聚教育共识,把尊重劳动价值、培育劳动情感、学会劳动技能、开展劳动创造、养成劳动习惯融入校本化的“八个学会”(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担当、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育人目标之中,使之成为推动劳动教育开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引领学生走向幸福人生的核心价值观。
二、聚焦课程:在新劳动教育实施中彰显校本化育人特色
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归根结底要靠课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自有其独特的规律。它既要彰显劳动教育资源的校本独特性,又要关注学生劳动生活实践的开放性,还要体现劳动育人的整体性。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体现一个导向
劳动教育课程必须要体现实践导向。在构建和实施劳动课程的过程中,要结合各年段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组织开展以校本化劳动实践活动为主的劳动教育。小学劳动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开展的家校日常生活劳动、面向校园或社会的服务性劳动和依托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的生产性劳动。
(二)瞄准四个维度
构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突出实践导向的同时,同样要遵循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教育规律。小学阶段虽然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知识教育,但是有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同样要体现知识技能传授、积极的情感培育、坚忍的意志磨炼和劳动行为习惯的培养。这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完善三种形态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必须要从校本实际出发,完善以下三类形态的课程构建:
一是多渗透课程。小学各门,无不蕴含劳动教育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和过程,开展劳动价值教育,培育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者的情感,应该作为老师们立德树人的基本职责。我校数学组老师把数学课开到了田间地头,在带领孩子们开展插秧劳动的同时,进行相关株距、行距问题的计算,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二是校本主题活动课程。精心设计系列化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引导孩子们在积极参与中获取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培育劳动情感、强化责任担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低年级的整理书包、洗手帕比赛,中年级的“我是值日小能手”“今天我当家”活动,高年级的“致敬劳动者”主题班队会、“最美小园”种植分享活动……从活动的准备到实施过程,寓劳动教育于校本活动之中,能够取得很好的教育实效。
三是劳动实践体验课程。最好的劳动教育,往往是在学生亲身经历劳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完成的。无论是学校劳动课的开设、劳动周的组织,还是学生进行的家务劳动、各类公益劳动,以及社会劳动的开展,指向的都是校本化的劳动实践体验。劳动实践体验课程包括校级、班级、小组(小队)和学生个体四个层级。不同层级的劳动实践体验活动,无论持续时间长短,都具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过程要求和达成评价。这是小学劳动教育最重要的课程形态。
(四)打通四条途径
突出实践导向,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推进小学劳动教育,必须要打通四条实施途径:
一是日常自我服务性劳动。小学阶段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良好的自我服务习惯的关键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两个方面分年段建立学生自我服务性劳动要求,引导学生开展日常自我服务性劳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技能、强化自我服务意识和劳动习惯、促进自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是家庭劳动。家庭是孩子们最经常、最有效的劳动教育场所。坚持家校协同,科学制定学生参加家庭劳动的课程要求,指导学生家庭劳动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自我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校园劳动。除了班级内以值日为主要内容的自我服务性劳动之外,我们结合实际,开展高低年级劳动值日一帮一、招募公共区域卫生保洁志愿者、划定校园各类管理责任区、开辟“美丽小园”劳动基地,为学生校园劳动实践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的种植活动,还为学生打通界限、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
四是社会劳动。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积极投身城市文明创建、美好社区建设,在社会性劳动中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