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吉林省吉林市第四高级中学高二第二学期3月份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吉林四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3月份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字形结构复杂B.汉字发展顺应潮流
C.汉字是世界古老文字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2.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儒家从历史文献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道家从“天”和“自然”的规律中去探寻社会和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法律层面去分析解决时代的课题。由此可以推断
A.各派对传统文化都继承与创新B.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转型
C各派都试图解决国家治理问题D.各派都注重文化重建工作
3.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D.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4.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A.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
C.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5.古埃及人认为,由于尼罗河泛滥季节时间有限,这需要埃及人行动起来,抓住时机防洪灌溉,合理引流,否则尼罗河神的恩赐将会付诸东流。由此,埃及社会形成了掌权者顺应尼罗河泛滥规律统筹管理、众人自觉顺从的社会秩序。这表明古埃及()
A.文明发展能兼收并蓄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政治文明受地域影响D.依赖宗教进行统治
6.《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北宋张载认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明朝王阳明认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这些主张共同体现出()
A.事物之间和而不同的平衡状态B.大变革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
C.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追求D.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
7.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最早由古印度教中的神灵演化而来,穿着印度传统服装。东魏时期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盛唐时期的飞天造型和构图方式明显带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嫦娥奔月”的意味,这一演变折射出()
A.民众信仰出现多元化的倾向B.中华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C.佛教深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被颠覆
8.下表是印度佛教寓言“三条鱼的故事”的主旨流变情况。据此可判断,古代印度()
出处
故事主旨/寓意
备注
巴利文《本生经》
懈怠懒惰者常误事
批评懈怠懒惰者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运用智慧应对未来之事和突发之事至关重要,行动迟疑导致毁灭
阿拉伯语《凯里来与迪木奈》
智者谋事,必在事情发生之前
波斯语《玛斯纳维》
人不管年龄的大小,重要的是有智慧
故事被分析,故有多个主旨
寻找归宿要有明智的弃取
不要为了过去的事情而痛苦
泰语《娘丹德莱的故事》
有智者能够逃脱死期
A.文化交融决定文明演进B.宗教观念阻碍文学进程
C.文化辐射区域相对广阔D.自然环境影响文明发展
9.玛雅人坚信苏醒的神灵会提供旨意指导人们的生产。因此,玛雅城市特别注重供奉和祭祀,城市在建设之初就经过整体规划,按照一定的历法要求,安排各种建筑物以及他们之间互相联系的方位、角度,使得建筑群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天文观测仪器的作用。由此可知,玛雅()
A.农耕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B.宗教信仰影响城市的建设
C.文化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积累D.政府经济职能占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