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济宁市育才中学2023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
2025.0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之后历代承袭。这反映出()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2.孟子曰:“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然后驱而之善。”荀子曰:“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差而不舍也。”两者都()
A.强调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B.具有注重人伦的济世情怀
C.探求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D.宣扬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3.西周时,“天下”多指天子的统治范围:春秋战国时,“五服”天下观则把“四夷”也包含在其中;秦汉时期,一方面将“天下”与王朝实际统治领域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认同感在华夏与夷狄之间真正划出界限。天下观的变化反映出(
A.统治疆域的持续扩展B.文化必理的华夏认同
C.中华文化的本土特质D.家国情怀的不断延伸
4.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继续发展。其中,儒家养生强调道德伦理规范,以德养生;要求注重理性,表现为对神仙之事要持理性态度;强调对“贵生”与“义死”关系的辩证统一认识。这反映了)
A.养生文化趋于统一B.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建
C.理学思想得到发展D.社会思想的交汇贯通
5.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人有四支五藏,一觉寝”“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钎剂······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这表明作者主张()
A.天人合一,休养生息B.尊重规律,对症下药
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D.以人为本,修身养性
6.在对五代时期墓室的考古发掘中,一幅“簪花仕女图”壁画上的小狗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经过深入研究,考古学家认定这只狗为“拂林(东罗马帝国)犬”,唐初由高昌国进献给中国,迅速受到当时贵族的喜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考古发现直接反映高昌国贸易地位
B.考古发现实证丝绸之路的交流与融合
C.考古发现必须与历史文献互相印
D.实物史料助力探究各民族间文化交往
7.如表1为宋代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据此可知,宋代书院()
类别
四书五经
儒学大师的著作
历史典籍、诗词
实用技术
学规和学风
内容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太极图说》《明道学案语录》《四书章句集注》等
《左传》《史记》
《诗经》等
分斋教学,设立“经义”和“治世”两斋
学规及立教之目、为学之要、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
A.“进德”与“修业”并重B.强调“三教合归儒”的意识
C.主要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D.宣扬理学的官方正统地位
8.有学者研究,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还对地质学化石、宇宙起源、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于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其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已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
C.生成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口号D.植根于“格物致知”的精神
9.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场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A.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B.强化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D、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10.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但是出国后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了()
A.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