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历史试题2025.03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仰韶文化的代表姜寨聚落遗址中,环壕村落有五片房屋,每片房屋中都有大、中、小之分,大房屋可能是举行祭祀等公共活动的场所,几乎所有房子的门道都朝向中央广场,周边还有公共的制陶场所、公共墓地。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A.原始农业的发展B.等级制度的确立
C.文明时代的到来D.秩序观念的萌发
2.战国时期“中国”一词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加,其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主要涵盖了周朝、国都、中原、记忆中国、文化中国、一统中国等多重意义。这一现象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变法革新B.国家统一C.士阶层的崛起D.思想解放
3.汉朝与罗马帝国分别处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在公元前2世纪一公元2世纪都进入强盛时期。当时,来自北方的、威胁两大帝国的势力分别是
A.匈奴人、日耳曼人B.鲜卑人、日耳曼人
C.蒙古人、波斯人D.匈奴人、雅利安人
4.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黄河流域已经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所差异的基本文化区。杨雄(前53-公元18)《方言》中的某些关东、关西的方域语汇,到东晋郭璞为《方言》作注时已成为通语。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
A.国家一统的社会影响B.民族交融的客观作用
C.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D.黄河流域的中心地位
5.宋朝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才华横溢,同时也都在政界大展身手。他们把自己当做文化主体和道德主体,还自觉地把自己视为政治主体,以天下为己任。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A.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B.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C.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D.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6.1603年,出使明朝的朝鲜使者李睟光等人将大量汉译西学书引入朝鲜,研读汉译西学书成为朝鲜知识界新风潮,传统东方宇宙观中的“天圆地方”“天动地静”受到巨大冲击,甚至有朝鲜学者提出了中国不可能是世界中心的主张。这些现象说明()
A.文化交流使朝鲜人的世界观更理性B.朝鲜政治文化深受中国影响
C.西学传播动摇了儒学在朝鲜的地位D.文化发展导致宗藩关系解体
7.1898年,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改“大清”国号为“中华”,认为以前用的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都是朝代名,而不是中国的国名,我国自古皆称中国”,所以“今定国号......莫若用中华二字”。康有为意在()
A.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B.系统移植西方君主立宪制度
C.增强民族意识凝聚人心D.将西方政治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8.清代初年,一些学者自觉不自觉地由中学西学相通相合的看法,转向西学中源”说,即认为西学出于中国,中国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源。“西学中源”说()
A.反映了学术思想上的天朝上国观念B.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达和进步
C.开启了古代中国思想近代化的潮流D.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
9.1868年7月,美国迫使清政府同意签署《中美续增条约》。该条约中写道: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民人前往各国,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自便,不得禁阻,为是现在两国人民互相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方有利益。美国此举主要意图是()
A.为掠夺中国劳工提供保障B.进一步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C.推动中美政治经济的交流D.鼓励移民以发展美国经济
10.明代疆域远不及元朝,但明朝官修全国性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却强调明朝“一统之盛,冠乎古今”(如下所示)。明政府此举()
A.着力弘扬“大一统”思想观念B.意在借此强化政权的正统性
C.表明国家疆土主权意识增强D.表达对前代疆域的合法继承
11.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庆祝建国三十年摄制的《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以浓重壮美的表现形式再一次焕发出民族风格的光彩,在国内外深受欢迎。该片的成功反映了()
A.市场经济体制充满活力B.传统艺术与时代的互动
C.电影日益契合儿童需求D.浦东开放助推文化发展
12.1920年初,梁启超对胡适所强调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持“评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却避而不谈对西方文化的反思的做法持有不同看法。他强调,国人既然讲思想解放,那就必须“彻底”,即打破国人对西方的盲从心态。影响梁启超这些言论的因素是()
A.新文化运动内部发生了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