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docx

发布:2025-04-13约1.28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Arabic1

山西省太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卷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评分

一、单选题

褐马鸡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属于世界濒危鸟类。目前仅分布于山西、河北、北京和陕西的山地森林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褐马鸡在我国的分布说明自然资源具有()

A.多用性 B.社会性 C.整体性 D.地域性

2.拯救褐马鸡最有效的措施是()

A.建自然保护区 B.减少天敌数量

C.扩大分布范围 D.保护山地森林

“藏粮于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藏粮于地”强调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即在粮食供过于求时,轮作、休耕一部分土地,在粮食紧缺时,再将这部分土地迅速用于粮食生产,通过耕地的增加或减少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大体平衡。下图示意我国2016年耕地等级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藏粮于仓”相比,“藏粮于地”可以()

A.提高粮食生产成本 B.减少粮食浪费数量

C.减少粮食的需求量 D.保障粮食供给安全

4.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是()

A.实现生产专门化 B.实行精耕细作

C.扩大耕地的面积 D.提高耕地质量

2022年冬奥会是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速滑馆,碳排放趋近于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得益于()

A.科技进步 B.气候适宜 C.产业升级 D.国际合作

6.与传统氟利昂制冰相比,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制冰技术的大规模使用可以()

A.增加化石能源消耗 B.防止海平面的上升

C.减少臭氧层的破坏 D.促使山地冰川后退

下图示意中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分布(2020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石油储备基地多分布在东部沿海,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成本 B.交通 C.市场 D.资源

8.独山子石油储备基地的石油主要来自()

A.阿富汗、伊朗 B.沙特阿拉伯、阿联酋

C.俄罗斯、蒙古 D.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9.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可以()

A.减轻石油生产压力 B.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C.加快石油工业发展 D.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要大力实施大豆产能提升工程。大豆对外依存度=大豆净进口量/(大豆生产量+大豆净进口量)。下图示意2005~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格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2005~2020年,中国大豆()

A.对外依存度较高 B.净进口量持续上升

C.生产量明显下降 D.对外依存度变化快

11.我国大豆进口现状能够()

A.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B.加大耕地资源的压力

C.影响粮油生产格局 D.增强油料生产自主性

云南是水资源大省,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常出现“天上水”蓄不了、“地表水”留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尴尬局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云南水资源丰富主要得益于()

A.地下水丰富 B.河流湖泊众多

C.年降水量大 D.冰雪融水量大

13.云南“地表水”留不住的原因是()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地势起伏大

③岩溶地貌广布

④地质不稳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为缓解云南水资源短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跨流域调水 B.整修河道 C.开采地下水 D.兴修水利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为15467人。下表为我国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全国人口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第六次(2010年)

13.40亿

17%

70%

13%

第七次(2020年)

14.12亿

18%

63%

19%

15.2010~2020年,我国()

A.出生率大幅提高 B.0~14岁人口减少

C.老龄化程度加剧 D.人口规模快速增长

16.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表明我国()

A.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B.产业结构明显改善

C.劳动力的优势下降 D.人口分布趋于合理

连霍高速公路(江苏连云港—新疆霍尔果斯)是我国最长的高速公路,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交通大动脉。下图示意连霍高速公路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该高速公路从东到西沿途()

A.植被覆盖率提高 B.城镇化水平提高

C.跨地势三级阶梯 D.气候大陆性增强

18.该高速公路的开通利于()

A.改善沿线的生态环境 B.开发沿线的旅游资源

C.西部的煤炭资源东运 D.带动兰州的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