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应对自然灾害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docx
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第1课时(教学设计)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第1课时(教学设计)全国通用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5课应对自然灾害第1课时(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6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应对自然灾害”这一课,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面对自然灾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节课,我们将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相关知识。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探险之旅吧!???????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在本课中,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信息意识**:通过收集和分析自然灾害的相关信息,提升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责任担当**: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责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问题解决**:通过模拟灾害情境,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其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特点,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使学生能够区分这些灾害的基本特征。
②掌握应对不同自然灾害的基本措施和方法,如地震时的紧急避险、洪水来临时的逃生路线选择等。
2.教学难点,
①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预测方法,这是理解灾害本质的关键,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有较高要求。
②培养学生面对灾害时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这一点对学生个人成长尤为重要,但也是教学的难点。
③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模拟或实际灾害中运用所学知识,这一环节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新闻报道、科普视频等。
3.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地震模拟器、洪水逃生路线图等模型,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摆放实验操作台,营造互动式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历过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洪水或者台风,你们觉得这些灾害可怕吗?”
(停顿,等待学生回答)
展示一些关于自然灾害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和严重性。
(播放视频,视频内容为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真实画面)
简短介绍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现象,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事件。它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火山爆发等多种类型。”
详细介绍自然灾害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展示自然灾害的组成结构图)
“比如,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它能够造成地面震动,甚至引发海啸。”
3.自然灾害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自然灾害案例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2008年汶川地震的案例,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自然灾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灾害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自然灾害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比如,你们可以讨论如何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或者如何制定更有效的洪水防控措施。”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观察并记录讨论情况)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理解。
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