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试题+答案解析.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试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狡黠(xiá)慰藉(jí)莘莘学子(shēn)
B.提防(dī)祈祷(qí)锐不可当(dāng)
C.炽热(zhì)稽首(qǐ)相形见绌(chù)
D.慰藉(jiè)倔强(juè)戛然而止(jiá)
答案:B
解析:A项“慰藉”的“藉”应读“jiè”;C项“炽热”的“炽”应读“chì”;D项“倔强”的“倔”应读“jué”。所以答案选B。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D.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
答案:D
解析:A项,“通过……使”同时使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B项,“品质”不能“浮现”,可将“品质”改为“形象”;C项,“防止不再发生”否定不当,应删去“不”。所以答案选D。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羊脂球》等。
C.《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文章通过描写“我”和小伙伴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D.《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C
解析:《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不是《彷徨》。所以答案选C。
4.教师在讲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准备列举其他运用比喻手法描写雪景的诗句,下列诗句不合适的是()
A.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C.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D.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答案:D
解析:A项把雪花比作席子;B项把雪花比作花,把被雪覆盖的竹子比作玉枝;C项把雪花比作玉龙的败鳞残甲;D项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雪景。所以答案选D。
5.教学《雨巷》,教师设计了“走近作者——感知意象——品味情感——拓展阅读”的教学思路,以下对该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此教学思路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理念。
B.“走近作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基调。
C.“感知意象”是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载体。
D.“拓展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答案:A
解析:该教学思路是从作者、意象、情感等多个方面逐步深入分析诗歌,并非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理念。“走近作者”能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利于把握情感基调;“感知意象”可帮助学生抓住诗歌艺术特色和情感寄托;“拓展阅读”能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所以答案选A。
6.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播放了一段与诗词意境相符的古典音乐。该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演示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答案:B
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师播放古典音乐属于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是演示法的运用。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所以答案选B。
7.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沁园春·雪》,大家觉得这首词的意境美不美?
生:美!
师:那大家能不能找出词中体现意境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
以下对该教学片段的评价,正确的是()
A.教师的提问缺乏启发性,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B.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境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D.教师的提问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难以把握问题的核心。
答案:C
解析: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找出体现意境美的句子并分析美在哪里,能够促使学生关注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问题具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且指向明确。所以答案选C。
8.某教师在教学《祝福》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分析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