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下物理第11.1章 功和机械能.doc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功
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让学生养成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功的大小计算;
难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功的计算
【教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与问题探讨、合作探究与练习反馈小循环模式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
【情境设置】找一名女同学推讲桌,没有推动;又上来一位男同学推讲桌,推动一段距离。
提问:哪位同学的力显示出了成效?
现象分析:
1.推讲桌,讲桌未动。
推力没有成效
2.推动讲桌沿推力方向移动
推力有了成效
课题提出
师:功的含义很多,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
以上哪位同学对讲桌做了功?
【提出课题】
第一节功
领悟:上面男同学的推力取得了成效,力学里就说男同学的推力对讲桌做了功。
新课探究
一“功”的含义
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中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记忆、理解、感悟
探究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自主活动一】:观察教材图11.1-2中力对物体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
图a:小车在推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
图b:物体在绳子拉力作用下升高
学生分析:
学生A:
人对有小车施加了推力,并显示出成效,小车在推力方向了移动了一段距离,所以推力对小车做了功;
学生B:
人对口袋有向上的拉力,并且把口袋向上提升了一定的距离,所以也显示出了成效,拉力做了功。
【理论总结一】
“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交流、讨论、总结
探究2: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学生自主活动二】:观察图11.1-3不做功的实例,分析这些力为什么没做功?
图c:女孩搬石头,未搬动
图d:提着滑板在水平路面上前行
图C:
虽然施加了力,但是力没有显示出成效,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图D:
力是竖直方向上的力,而运动方向是水平方向上的,在竖直方向上没有移动的距离。
问题思考:
不做功有哪些影响因素?还有什么情形?
力和力的方向的上移动的距离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比如图e:踢出去的足球草地上滚动过程中,踢力做功吗?
问题诱思:由此,你认为不做功的情形有哪些?
【理论总结二】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①有力无距离→(劳而无功)
②有距离无力→(不劳无功、由于惯性)
③力与距离相垂直
图E:踢力没做功
原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球离开脚能在草地上继续滚动是由于惯性,此时踢力不存在。
分析、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能过做功和不做功实例的缘由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力学中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解读。】
小试身手
1.在如图所示的各个过程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A.司机推汽车,纹丝不动
B.女孩把一箱报刊搬起来
C.学生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前进
D.扔出手去的冰壶
解析:
A.不做功;有力无距离
B.做功;搬起→两字可看出有力也有距离
C.不做功;力与距离垂直
D.不做功;无力,物体是在惯性作用下运动了一段距离。
2.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为什么?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
(6)推出手去的铅球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功的含义的理解】
抢答:
(1)没做功;有力无距离
(2)做功
(3)没做功;有力无距离
(4)没做功;力与距离垂直
(5)做功
(6)没做功;有距离无力。
二“功”的大小计算
【问题设置】
把一个空桶和一个装满水的桶,提升相同的高度做功一样多吗?
把同一个物体提高不同的高度,做功一样多吗?
③以上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认为影响功的大小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