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安全地使用计算机》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docx
《第5节安全地使用计算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计算机,强调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北师大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材,结合实际生活案例,通过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计算机安全使用的基本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计算机安全使用知识,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念,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七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有初步了解,如开关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简单的文件管理等。部分学生可能对互联网有一定的认知,但对网络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认识较为缺乏。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信息技术课程兴趣较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课程的推进而逐渐提高。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更喜欢理论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了解有限,容易在信息获取过程中受到误导。部分学生可能对复杂的网络安全问题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和应用安全知识。此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容易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出现失误。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案例,讲解计算机安全使用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步骤。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网络安全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2.互动软件:使用网络安全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网络安全风险。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拓宽视野。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在使用计算机时遇到过哪些安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网络安全学习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和互联网基础知识,为本次课程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计算机安全使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人隐私保护、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辨别能力等。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案例,如网络诈骗、个人信息泄露等,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讨论网络安全问题,如如何设置强密码、如何识别网络钓鱼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3.实践操作(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设置复杂密码、安装杀毒软件、清理浏览器缓存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安全使用计算机。
-教师指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步骤。
4.案例分析(约15分钟)
-学生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实践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强调安全使用计算机的重要性,并指出操作中的不足之处。
5.总结提升(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改进措施。
6.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学生活动: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7.课后拓展(约5分钟)
-教师布置:布置课后拓展作业,如收集网络安全知识、撰写网络安全心得等,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学生反馈:鼓励学生课后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获得成长。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计算机安全使用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步骤,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安全防护、个人信息保护、隐私设置、恶意软件防范等。他们对计算机安全的基本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识别常见的网络安全风险。
2.技能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设置复杂的密码、安装和使用杀毒软件、清理浏览器缓存等操作,这些技能将有助于他们在日常使用计算机时提高安全性。
3.安全意识增强: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学习,对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他们学会了如何保护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