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特色护理.docx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其常见病原体为病毒,仅有少数由细菌引起。本病属于中医学“感冒”“外感发热”范畴,是指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不固,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冬春季节多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由于病毒种类较多,且无交叉免疫,故一个人1年内可多次发病。
【文献研究】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常规
(一)生活护理
保持空气流通,室温在21~23℃,同时注意保暖,避风寒;患者汗出后应给予更换衣物;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
(二)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痰与鼻涕的颜色是否清稀色白;辨别患者是否恶寒发热及程度,是否有汗出、头痛、肢节酸痛等;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
(三)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富维生素、易消化;鼓励患者每天保持足够的饮水量,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酸涩刺激性的食物,戒烟酒。
(四)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交流,态度应和蔼可亲,给人以温暖如沐春风的感觉。及时解答患者的疑虑,给以安慰和鼓励,使其能够保持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情绪,以便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五)用药指导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遵医嘱应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鼻塞、咽痛者口服银翘片等;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六)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分泌物较黏稠时,可适当多饮温开水,同时可配合氧气雾化吸入,严重者无法自己咳出时,可给予体位引流或吸痰。
二、中医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学“感冒”“外感发热”范畴,由于感受四时之气的不同及禀赋的差异,其临床表现有风寒、风热及夹湿、夹暑、气虚的辨证分型,在病程中又可见寒与热的转化与错杂。
(一)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本病阳气亢奋,即属热、属实。本病不同的病变和临床表现,则是由感邪的性质和病邪作用的脏腑部位所决定的。例如,病邪影响发病,火热之邪为病,病变较速,发热为主;湿热为病,其性黏滞,病变多留恋中下焦;风寒为病,则有一个郁而化热的过程;疫毒为病,起病急,传变更快,热势更甚。又如,病位影响发病,随病邪作用的肺、脾、肝胆、胃肠、膀胱等的不同,则相应脏腑的气机发生紊乱,因而就有不同的外感发热病证。外感发热病证以阳胜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化热、燥结、伤津等演变。若病势由气入营入血,或疫毒直陷营血,则会发生神昏、出血等危急症。《活幼心书·诀证诗赋》云:“伤风清涕交流,初传在肺。”感冒的病位在肺卫,而主要在卫表,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开窍于鼻,邪客于肺,肺气不宣,故鼻塞、流涕、喷嚏,同时可累及肝脾。
刘河间认为,六气为病,虽风、寒、湿、燥、火、热各有主病,但风、寒、燥、湿四者均与火、热的关系密切,四者均可化火,故主倡“火热论”,并提出“阳热发则郁”及“阳热易为郁结”的论点,把外感热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概括为热气怫郁,玄府闭密。其曰:“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热郁结也。”同时热与郁者,互为因果,何梦瑶《医碥》提到:“盖郁未有不为火者也,火未有不由郁者也。”由此可知,外感热病的基本病机乃为“阳气怫郁”,郁而化火。
在现代外感病病因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外感热病据其病因分为六淫病和疫毒病两类。六淫病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异常变化而致病,据其感邪的方式和发病的方式又有六气正病(伤寒、温病、暑病、湿病、燥病、风病)和六气变病(湿疫、寒疫);疫毒病指相互传染的、急骤、危重凶险的疾病。亦有学者认为外感病因大致上包括气候因素、环境因素、病原因素、饮食与生活起居因素、神经心理因素等诸方面。有学者提出外感病因不仅包括“六淫”和“疫疠”,而且还包括了毒、瘴、蛊、疰,甚至还包括了“胎毒”等。
由上可知,对于外感热病的病因,从古到今均有详细论述,主要包括六淫、疠气、虫毒等。外感热病是一类常见多发病,其与“内伤发热”不同之处就是有明确的病因,即外感邪气,但外感病因亦可入里而现各种里证。因此,对外感病因的构成和致病特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临床治疗和护理的研究进展
1.中医辨证分型?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无论哪一类型,解表贯穿始终。
2.古方运用?有正柴胡饮拆方、组方,以及各构成药味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影响的实验研究,证明全方有效,单味药仅芍药有作用,全方中减去任何一味药,都能明显削弱全方效应。方中诸药关系复杂,无作用的二药相加可有效果,无作用与有作用的二药相加效果增强,无作用的药物也可拮抗有作用的药物。
3.专病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