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护理技术自体血穴位注射技术.docx

发布:2024-01-28约1.1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体血穴位注射技术

自体血穴位注射是指在穴位进行自体静脉血注射的一种技术。通过将自体血注射于穴位,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的脱敏作用,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达到调理人体内环境,以降低机体敏感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适用范围】

自体血穴位注射技术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皮肤病(慢性荨麻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顽固性湿疹、毛囊炎、黄褐斑)、免疫系统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评估】

1.治疗室环境及温度。

2.患者主要症状、既往史、过敏史、是否妊娠或处于月经期。

3.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情况、体质、心理状态、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告知】

1.自体血穴位注射的作用、操作方法。取得患者信任,嘱咐患者排空二便。

2.注射部位若出现疼痛、酸胀感则属于正常现象,如有其他不适需及时告知操作者。

3.注射后建议患者休息10~20分钟后再离开。注射后7天内可能出现局部酸胀感、属于正常现象。

【物品准备】

止血带、一次性注射器、棉签、弯盘、治疗盘、皮肤消毒剂、治疗单、小枕、锐器盒、手套。

【基本操作方法】

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调节室内温度。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根据穿刺和注射部位,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保暖。

3.遵照医嘱取穴,并做好标识。

4.参照静脉采血操作流程,抽取适量血液。

5.需注射部位皮肤常规消毒,消毒范围大于病灶处5cm,存有静脉血的注射器更换针头后排气进针,直刺足三里、曲池穴位,其他穴位则用斜刺。待患者有酸麻、胀等直刺感觉后,将适量静脉血匀速地注入穴位中。

6.注射过程中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感受,如出现晕针、疼痛、弯针、折针等需紧急处理。

7.注射完毕,将针头提至皮下后快速地拔针,无菌棉签按压针刺处。

8.操作完毕后应注意避风,嘱咐患者休息10~20分钟再离开,安置舒适体位,观察局部针刺的情况。

9.整理用物,按《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妥善处理垃圾,洗手。

10.记录注射时间、注射穴位、注射血量、针刺局部情况和患者的情况。注意观察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2.晕血、晕针、疲乏、饥饿、精神高度紧张时慎用自体血穴位注射法,避开女性生理期。

3.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出血倾向,以及高度水肿者禁止注射。

4.孕妇的下腹部和腰骶部,以及人体三阴交、合谷等穴位禁止注射。

5.发热期、炎性期,以及血小板低下、白细胞低下者禁止注射。

6.注意穿刺角度,注射时应避开血管丰富的部位,患者有触电感时针体外退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自体血穴位注射技术操作流程图】

【自体血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