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章内酰胺类抗生素.ppt

发布:2023-10-18约4.45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章内酰胺类抗生素演示文稿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优选)章内酰胺类抗生素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1)抑制转肽酶的活性: 细菌细胞壁缺损。 (2)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 :细菌自溶。 抗菌机制:抑制细胞壁合成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注意:哺乳动物和人体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影响,故对动物和人毒性较小。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耐药机制 本类药作用在细菌的PBPs靶位蛋白上 1.细菌产生青霉素酶( ?-内酰胺水解酶) 裂解药物的?-内酰胺环使其失去药理活性 2. ?-内酰胺酶与药物结合,使药物不能达到靶位发挥作用 3.细菌改变靶位结构使药物不能结合之 4.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进入的药量减少 5.细菌缺少了自溶酶,使药物作用下降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酶: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青霉素反复接触后易产生青霉素酶-- ?-内酰胺酶 耐酶:药物不易被?-内酰胺酶水解。即对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抗菌作用特点: 1.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2.对G+菌作用强,对G-菌作用弱; 3.对人和动物毒性小,对真菌无效; 4.不宜与四环素、氯霉素及大环内酯类等速效抑菌剂合用。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第一节、青霉素类 (一)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二)半合成青霉素: 耐酸的青霉素 青霉素V 耐酸耐酶的青霉素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广谱青霉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广谱抗绿脓杆菌的青霉素 羧苄西林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青霉素的传奇 青霉素作为第一种抗生素,它的发现是人类医药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40年,生物化学家Chain和病理学家Floreg使青霉素能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变成救人无数的良药。 二战期间,青霉素曾挽救无数士兵的生命。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钱恩三人分享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一)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 G 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Penicillin G) [结构] 含有苄基, 故又名苄青霉素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一)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 G [性质] 水溶液不稳定 干粉稳定(钠盐或钾盐晶粉) (1)水溶液易失效并产生致 敏物,故现用现配; (2)易被酸、碱、醇、重金属 离子破坏,避免合用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3.1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 G 【体内过程】 1、吸收:不耐酸,口服吸收少,且不规则。肌注(t1/2 0.5h)或静滴。 普鲁卡因青霉素(水悬剂 t1/2 24h) 苄星青霉素(油剂 t1/2 15天) 2、分布:广泛分布于细胞外液(关节腔、浆膜腔 间质液、淋巴液、中耳液),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脑膜发炎时脑脊液可达有效浓度。 3、代谢和排泄:不被代谢,几乎全部以原形从肾脏排泄,90% 经肾小管分泌。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抗菌作用】 1、抗菌谱:较窄 G+球菌 如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G+杆菌 如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厌氧杆菌等 G-球菌 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螺旋体 如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 放线菌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临床应用】 1、用于敏感的G+球菌、G-球菌、螺旋体所致的感染首选。 G+球菌:①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产褥热及败血症等;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丹毒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本文档共37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日\21点32分 【临床应用】 1、用于敏感的G+球菌、G-球菌、螺旋体所致的感染首选。 G+球菌: ②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常与氨基苷类合用 ③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