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pdf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
【摘要】杨小凯和胡永泰的一篇《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发表在《经济学
(季刊)》中,该文章研究了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了宪政
转轨的推动力量是哪些。还提出了后发劣势的观点。前苏联和中国是两种转轨模
式的例证,也有其自己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那么中国究竟是存在后发优势还是
存在后发劣势?需要进一步论证。
【关键词】经济发展后发优势后发劣势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这篇文章认为,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
但是要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发展中国家有后发劣势。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
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其制度,虽然可以导致落后国家的经济在短期内
获得快速增长,同时会强化国家机会主义,给长期增长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
发展变为不可能。后发国家应由难而易,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
劣势,在没有模仿好先进国家的制度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最好的制度是
英美国家的共和体制。中国虽然现在改革很成功,但没有根本的宪政体制改革。
这篇文章提出的后发劣势的观点是在为前苏联、东欧进行休克疗法做辩护。本人
认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
对于以上关于后发劣势的观点,本人持反对意见。
后法优势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在20世纪
50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是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由于有大量的先进国家的先进
科学技术和制度可以借鉴和利用,因此存在一种比先进国家增长更快、最终可赶
上先进国家的可能性。后发优势是否存在呢?有人认为它是存在的;但也有人认
为它是不存在的甚至是存在后发劣势的,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
的优势,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劣势地位,经济难以发展。本人认为,后发优势
是存在的,只要经济落后,就存在着后发优势。但是,后发优势只是潜在的,要
发挥出来还需要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创造有利于后发优势发挥的条
件和环境。
具体到我国,中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发
展中国家,因而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长期享有后发优势。另外,中国又是一
个具有特定国情的发展中国家。概括地说,中国的特定国情主要是:首先GDP相
当大,并且GDP增长率特别高。2001年中国的GDP超过95800亿元,远远高
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并且在世界上居第6位。同时,在世界GDP大国中,中国
的GDP增长率最高,并且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比其它GDP
大国更高的增长率。其次,中国对发达国家成熟技术的模仿能力很强,并且中国
的少数企业已经具有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能力,个别企业甚至已经拥有自主
开发世界先进技术。再次,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的产业和资金相对密集的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则在
劳动密集产业具有显著优势。第四,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能力特别强,并且特别
欢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最后,中国正在加快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
市场经济的转变,并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一方面国内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又给我国提供了新
的契机。因此我国具有更为明显的后发优势:(一)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资本规模的
扩大和流动速度的提高给我国带来了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并且生产要素的全球
配置有利于发挥我国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低廉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快劳动
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推动其经济迅速起飞。此外,我国还可以利用
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梯度转移的机会,加快自己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尽快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二)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有
极强的外溢效果,促进了我国在技术上的模仿和创新。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
但对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尖端研究具备相当实力,但是应用研究较少,尤其在
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产品化上缺乏相应的制度机制,通过发达国家经济运行
中与技术创新相配套的风险投资、技术市场化、技术产品化的机制、规范的示范
作用,有助于我国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运行机制,构筑我国依
赖科技进步发展经济的基础。(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的制度、规范及经验、
教训对于我们实行市场经济提供了广泛的空间进行理性的制度选择。我国市场化
改革时间短,改革进程中可以参考和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发育和运行的
成熟经验,结合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