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docx
《康复护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康复护理学基础【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授课单位】 【总学时】38
【编写执笔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具有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康复评定方法及独特康复治疗护理技术的新兴学科,是应用各种康复手段促进伤、病、残者功能恢复的学科。康复护理是以功能障碍为主导,其主要对象是损伤者、急慢性疾病患者、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和先天发育障碍者。护理目的是使伤、病、残者的残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树立现代康复理念,了解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掌握临床常见病损的康复治疗护理方法及原则,及时介入早期康复,积极开展二级预防和社区康复,帮助伤、病、残者尽快回归社会。
1.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依据学科发展趋势,体现课程的育人作用,渗透职业精神培养,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涵盖了培养目标的主旨思想和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涵盖了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康复。课堂采用讲授、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及示教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课程目标
2.1学习目标
(1)掌握康复、康复护理的含义,康复护理的原则。
(2)熟悉康复的对象、目标,康复医学的内容、服务方式及工作方式,康复护理的工作内容。
(3)了解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的含义。
(4)掌握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评定方法,认知功能评定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疼痛的概念、分类和评定方法,失语症、构音障碍的定义和评定方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定义和内容,生活质量的定义和评定内容。
(5)熟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定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评定方法。
(6)了解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常用的心理评定量表。
(7)掌握各种运动疗法的分类、训练要点、训练方法和护理要点等,电疗法、光疗法、磁疗法、超声波疗法的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和护理要点,常用的作业治疗技术的训练内容,失语症、构音障碍康复治疗的内容。
(8)熟悉作业治疗的分类、作用、适应证和禁忌证,言语治疗的治疗原则、适应证和禁忌证。
(9)了解低温疗法、水疗法的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和护理要点,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护理要点,作业治疗的注意事项,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的作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中医健身疗法、中药疗法的内容。
(10)掌握偏瘫、截瘫患者各种体位摆放、体位转换、体位转移技术的内容,常用的吞咽训练技术的内容,常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技术的内容,康复辅助器具(假肢、矫形器、助行器、轮椅)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1)熟悉并理解体位摆放的作用,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肠道康复护理技术的内容,康复辅助器具的分类、功能、选用原则、适应证等。
(12)了解体位、良肢位、功能位、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肠道的定义,心理康复护理技术的内容。
(13)掌握脑卒中、颅脑损伤、脑性瘫痪、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
(14)熟悉脑卒中、颅脑损伤、脑性瘫痪、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护理评定内容、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15)了解脑卒中、颅脑损伤、脑性瘫痪、脊髓损伤的定义、病因等。
(16)掌握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折及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康复护理指导。
(17)熟悉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折及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护理评定、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18)了解颈椎病的病因和分型,肩周炎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骨折的愈合过程。
(19)掌握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护理措施、康复护理指导。
(20)熟悉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康复护理评定、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21)了解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的定义、病因等。
2.2技能目标
(1)能够应用康复护理的原则指导临床康复护理工作。
(2)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评定方法,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疼痛情况、言语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心理情况。
(3)能够正确地为患者实施物理治疗。
(4)能够为不同功能障碍的患者选择合适的作业治疗技术。
(5)能够正确运用各种言语治疗技术。
(6)能够运用合适的中医治疗技术促进患者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