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 德语系U7德语文学选读 V3 第12讲 心理分析 茨#x5A01;格.ppt
WS2009/10德语文学选读
华中科技大学德语系第十二讲心理分析茨威格PsychoanalyseStefanZweig茨威格简介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学殿堂,以“小说家”闻名全球,以“卓越传记作家”载入史册。
文学历程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2月28日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茨威格早期的诗集《银弦》(1901年)和《早年的花冠》(1906年)、小说集《埃利卡·艾瓦尔德之恋》(1904年)等,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缺乏内容和新意。
从190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除了《泰西特斯》(1907年)、《海滨之屋》(1912年)和《化身戏子》(1913年)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集《最初的经历》(1911年),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出版社出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茨威格在《柏林日报》(9月19日)上发表《致外国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于同他们的友谊,以及来日和他们携手重建欧洲文化的愿望。第一次大战期间,欧洲许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影响,唯有少数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反战立场,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经历了战后的灾难:饥馑、寒冷和通货膨胀;对他触动最深的是社会道德的沦丧。此后的二十余年是他的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传记著作他的《三大师》(1920年)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妥耶夫斯基。接着,他撰写了《罗曼·罗兰》(1921年)。其他的传记著作有:《同魔鬼作斗争》(1923,记述三个患精神病的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自画像的名手》(1928,记述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精神疗法》(1931,记述发明催眠术的奥地利医生墨斯墨尔、所谓“基督教科学”创始人玛丽·贝克和著名精神病学者弗洛伊德),《玛丽亚·安托万内特》(1932年)和《玛丽亚·斯图亚特》(1933年)等。这些著作表达了他对于以自由精神和人道主义为中心的西欧文化的尊崇。小说《心的焦躁》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作于1938年。这一时期的中短篇包括:《恐惧》(1920;1925年改写)、《马来狂人》(1922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年)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1922年)、《月光胡同》(1922年)、《看不见的珍藏》(1927年)等等。他作品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他最擅长的手法是细腻的心理描写。他尤其着重选取资产阶级社会中妇女的不幸遭遇的题材,揭露“文明人”圈子的生活空虚和道德败坏,谴责对女性的不尊重和对人的善良品质的残害,赞美同情、了解、仁爱和宽恕。他努力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写道德败坏给人带来的情感上的痛苦,揭示个人心灵中种种抽象的美德,甚至让已经堕落的人身上闪耀出道义的火花,他的目的是要改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最后的作品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茨威格不得已迁居英国。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
1941年12月,日本突袭珍珠港,二战全面爆发,两个半月后(2月22/23日),斯蒂芬·茨威格在巴西与妻子服毒自杀。他在去世之前,完成了《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录》,这是他一生的历史,也是他那一代人的历史;这是对昨日的世界,亦即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沉沦的资产阶级世界的回忆。他死后发表的《象棋的故事》(1941年),是他的最后一篇小说,沉痛地诉说了一个心灵和才智遭到纳粹摧残的人的经历。
《绝命书》《绝命书》“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沦亡、我精神上的故乡欧洲业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我的生活了。……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能见得到朝霞!而我,一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先他们而去了。”对比:1940年9月26日,犹太裔学者瓦尔特·本雅明在从法国逃亡西班牙途中遇阻,随即在边境上自杀身亡。他在口授的诀别信中写道:“在这走投无路的局面中,我除了结束它别无选择。我的生命在比利牛斯的一个小村庄告终,那里没有人认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