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水保规划.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水土保持规划;第一节 水土保持规划概述;二、水土保持规划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三、水土保持规划发展历程 ;③1955年7月提出了较为宏伟的《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综合规划》,并于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上述规划。
④1956年成立了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
⑤《全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于1956年和1963年2次修订,并被列为《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重要项目之一。
⑥1964年国务院做出《关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定》,要求把水土保持工作放在重要地位,要有主要干部负责。;
⑦1980年,水利部在山西召开小流域综合治理座谈会,提出《小流域综合治理暂行办法》。
⑧1981年,长江流域开始了全面的水土流失综合考察和规划。
⑨1982年,国务院成立了“水土保持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并颁布了《水土保持工作条例》。
⑩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我国第一部《水土保持法》。 ;⑾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重点治理区分阶段做出水土保持规划,并付诸实施。如淮河流域的山川河、无定河、皇甫川、甘肃省定西县、永定河上游、辽河上游的柳河、长江的葛洲坝库区,江西兴国县、长江上游地区等。(全国八大重点治理区:无定河、永定河上游、定西县、柳河上游、皇甫川、山川河、汞水流域、葛洲坝库区)。
⑿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流域范围内的水土保持规划工作已普遍开展,取得了较大成效。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水土保持规划已成为山丘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⒀目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普遍开展。;第二节 水土保持综合调查;二、调查的主要内容;(3)经济情况。着重人口、劳力、土地利用、农村各业生产、粮食与经济收入、燃料、饲料、肥料情况、群众生活、人畜饮水情况等。
困难和问题,包括经费困难、物资短缺、人员不足、坝库淤满需要加高、改建等问题。
(4)水土流失情况。着重调查不同侵蚀(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及其侵蚀强度(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的分布面积、位置、与相应的侵蚀模数,并据此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水土流失对当地和下游所造成的危害;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5)水土保持现状。着重各项治理措施的数量、质量、效益,开展水土保持的主要过程和经验教训。
水土保持成绩主要调查各项治理措施的开展面积和保存面积,各类水土保持工程的数量和质量;小流域调查中还应了解各项措施与工程的布局是否合理,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的分布与作用;大面积调查中应了解重点治理小流域的分布与作用;各项治理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水土保持发展过程主要了解规划范围内开始搞水土保持的时间,经历的主要发展阶段,各阶段工作的主要特点,实际开展治理的时间。
水土保持经验包括治理经验和组织领导经验。存在问题主要了解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包括治理方向、治理措施、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了解客观上的困难。;三、调查成果要求;第三节 水土保持区划;水土保持区划是根据规划范围内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水土流失特点,划分不同的类型区,并对各区分别采取不同的生产发展方向(或土地利用方向)和防治措施布局的一项工作。
水土保持区划是一种部门综合区划,与土壤侵蚀分区等部门自然区划有着本质的区别。;一、区划的任务;二、区划的原则;三、区划的主要内容;四、区划的方法步骤;(4)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结合区域性经济发展与流域开发治理,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区生产发展方向与防治措施布局。
(5)整理区划成果。包括区划报告和有关图表。区划成果应作为大面积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独立运用。;五、区划的分级要求;(2)根据区划的因素可分为一级区划(类型区)、二级区划(亚区)和三级区划(小区)。在省以上大面积区划中,当一级区划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时,应考虑二、三级区划。一级区划以第一主导因素为依据,多数情况下以地貌为第一主导因素,划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等;二、三级区划以相对次要的其它因素为依据,例如,以微地貌、地面组成物质、降雨、植被、气候、耕垦指数等为依据。若一级区划为山地,二级区划可根据海拔高度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若一级区划为丘陵,二级区划可根据地面坡度分为缓坡丘陵、陡坡丘陵等。在一级区内不同的二、三级区,其生产发展方向与措施布局在基本相近的基础上,应有某些具体差异,以反映不同的客观条件,使区划结果更接近实际。
;六、区划的命名;七、区划成果;八、中国水土保持区划成果;辛树帜、蒋德麒在其1982年出版的《中国水土保持概论》中,较早地划分了中国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利水电部颁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