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下腹脏器的解剖演示文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下腹部的应用解剖 解剖教研室 盛华均 一 空回肠的解剖 2. 肠系膜 起止点 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至右骶髂关节前方,长约15cm,其体表投影在左腋窝顶与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连线上。 活动方向 系膜三角 系膜缘的肠壁与系膜的两层 腹膜围成 一 空回肠的解剖 3. 血供、神经支配及淋巴 动脉和静脉 淋巴回流 乳糜管 毛细淋巴管网 淋巴管丛 集合淋巴管 小肠系膜淋巴结 肠系膜上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肠干 乳糜池。 一 空回肠的解剖 4. 重要变异 Meckel氏憩室 是胚胎卵黄管未闭所致,呈盲囊状,出现率约2%,多位于回肠末段对系膜缘距回盲瓣50~100cm。其结构与回肠相似,有时粘膜内因有胃或胰腺组织,可发生溃疡和炎症,产生与阑尾炎相似的症状 二 回盲部 回肠末段10cm,盲肠和阑尾统称为回盲部 二 回盲部 1. 回肠末段 图 回盲瓣的形态功能 控制流速 防止返流 二 回盲部 2. 盲肠 图 毗邻 上方延续于升结肠,右侧为右结肠旁沟,后面为髂腰肌,前面邻腹前壁,并常被大网膜覆盖 三条结肠带汇聚在阑尾根部 二 回盲部 3. 阑尾 图片 一般形态 长约4~10厘米,根部位置较固定,约在回盲交界处后下方2.5厘米,开口于盲肠。 二 回盲部 3. 阑尾 位置 图 1.回肠前位 阑尾位于回肠前方,约占28%。因邻接腹前壁,炎症时右下腹腹膜刺激征明显。 2.盆位 阑尾可经腰大肌和髂外血管浅面,进入盆腔,约占26%。其尖端可邻接闭孔内肌,发炎时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累及右输尿管者,尿内可见到红细胞。若炎症阑尾刺激直肠、膀胱,将有尿、便方面的症状、体征。 二 回盲部 3. 阑尾 血供 图 神经 三 结肠 基本特征: 带. 袋. 垂 三 结肠 1. 升结肠 图 间位器官 长12~20cm 结肠肝(右)曲的毗邻 三 结肠 2. 横结肠 图 内位器官 长40~50cm 系膜根的位置和形态: 三 结肠 3. 降结肠 图 间位器官 长20~30cm 至髂嵴水平续于乙状结肠 三 结肠 4. 乙状结肠 内位器官 长约40cm 至第三骶椎续于直肠 系膜根部的形态 图 四 结肠下区的血管和淋巴 1. 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图 肠系膜下动脉 图 (边)缘动脉 终末动脉 四 结肠下区的血管和淋巴 2. 静脉 肝门静脉的组成 图 四 结肠下区的血管和淋巴 3. 淋巴回流 结肠上淋巴结 结肠旁淋巴结 中间淋巴结 主要淋巴结 肠系膜上.下淋巴结 结肠脾曲毗邻: ①前—胃大弯、 第8肋软骨 ②上—胰尾、脾 ③外—膈结肠韧带 ④后内—左肾 肾筋膜 乙状结肠系膜根的位置 乙状结肠系膜根的毗邻: 左输尿管 SV3中点 髂外A中点 骶髂关节 乙状结肠间隐窝 思考:门-腔静脉的侧支循环有哪些? “蛙跳”现象 * * ①移动性最大 ②平均直径2.5cm ③平均长度3~4m ④ 近侧2/5-空肠, 远侧3/5-回肠 ⑤几乎无肿瘤 一 空回肠的解剖 1 .位置和形态 空回肠的比较 图 空、回肠的鉴别要点 短(1-3cm) 2-4级 暗/无 回肠 长(3-4cm) 1-2级 亮 空肠 直动脉 动脉弓 系膜窗 断肠角 神经支配(交感,付交感和内脏感觉) 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起于脊髓第9-11胸节,经交感干,内脏大、小神经入腹腔丛、肠系膜上丛,在腹腔神经节和肠系膜上神经节内换元后发出节后纤维,分布到肠壁。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至肠壁内神经丛换元后发出节后纤维。 交感神经可抑制肠的蠕动和分泌 副交感神经可促进肠的蠕动和分泌。 痛觉主要经交感神经传入脊髓。 3.盲肠后位 位于盲肠或升结肠的后 方,约占24%。 4.回肠后位 位于回肠后方,约占8%。 5.盲肠下位 位于盲肠后下方。约占6%。 6.盲肠外位 位于盲肠外侧。约占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