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docx
课题3物质组成的表示(第2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们要来学习的是化学的有趣世界——课题3物质组成的表示(第2课时)。咱们先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还记得原子、分子和离子这些小家伙吗?今天,我们要继续深入,看看如何用化学式这个小魔法,来揭示物质的秘密。
这节课的内容,可是和咱们之前学的知识紧密相连呢。还记得我们在学习元素符号的时候,是怎么认识氢、氧这些元素的吗?现在,咱们要用这些符号来构建化学式,是不是觉得更有趣了呢?
同学们,化学的世界充满了神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奇妙的世界,用化学式的小魔法,揭开物质的神秘面纱吧!??????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学会运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进行物质的组成探究,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2.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化学现象保持好奇心,增强对化学学习的责任感。
3.科学、技术与社会:认识到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应用的兴趣。
4.科学、艺术与审美:通过化学符号的构建,体会科学语言的简洁美,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和构成,能够识别并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式。
②掌握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以及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③通过实例学习如何根据物质的组成推断其化学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化学式的计算。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化学式中的表示方法。
②在复杂物质的化学式中,准确识别和书写不同元素的数量比。
③在面对非整数系数的化学式时,能够正确理解和调整化学式的系数,确保原子守恒。这些难点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实际操作来克服,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解化学式的概念和书写规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典型化学式的书写和计算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实验法:结合实际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化学式的正确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展示化学式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物质的化学式示例,增强视觉效果。
2.使用教学软件进行化学式的互动练习,提供即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制作化学式的实物模型或卡片,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化学式直观的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能喝到纯净的水?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探索物质的组成。你们准备好了吗?
-回顾旧知:还记得我们之前学的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吗?今天我们要用这些知识来构建一个化学世界的奇妙之旅。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化学式的基本概念。化学式是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语言,它由元素符号和数字组成。我会用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解释这一点。
-举例说明:比如,水(H?O)的化学式告诉我们,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现在,让我们看看更多的例子,比如二氧化碳(CO?)和氧气(O?)。
-互动探究:接下来,我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氧气分子是O?而不是O?”或者“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怎么来的?”让学生们思考并讨论。
3.学生活动(约15分钟)
-让学生动手实践:现在,我将分发一些化学元素卡片和纸笔,让学生尝试自己构建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比如盐水(NaCl)和糖(C?H??O?)。
-教师指导: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我会走动观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
4.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接下来,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题目包括化学式的书写、计算分子量和判断化学反应等。
-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会巡视教室,及时纠正错误,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
5.拓展延伸(约10分钟)
-学生活动:我会提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比如“为什么铁会生锈?”或者“为什么我们呼吸的是氧气而不是氮气?”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总结:最后,我会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化学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化学现象。
6.课堂小结(约5分钟)
-回顾重点:今天我们学习了化学式的概念、书写规则和意义,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些知识点。
-布置作业:为了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请大家回家后完成课后习题,并尝试自己构建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学生学习效果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