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群落的演替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PAGE
PAGE3
第4节群落的演替
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索回答,师提示。
〖提示〗1.见P78~P79。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复原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改变,一般不能复原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索。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索与探讨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索与探讨”。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干脆从裸岩中获得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得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供应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歼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解并描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起先出现复原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起先定居,并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复原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须要经验10~15年,依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四周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索与探讨2”,阅读P81,并完成“思索与探讨”。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四周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假如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四周会渐渐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解并描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事实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头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安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干脆导致农牧渔业生产实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实力下降,以及土地严峻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起先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起先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心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限制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限制面积1.03×108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夫参加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950km2“长”到了5100km2,其次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复原到60年前的4350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复原了1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约占西部地区严峻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