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本节课选自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中华文明的起源:介绍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文明起源及发展,包括黄河、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
2.夏商周时期的国家:阐述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及政治制度,如夏朝的禅让制、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封建制度。
3.礼仪制度的形成:介绍周代的礼仪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度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诸子百家思想、争霸战争等,为后续历史发展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包括:
1.增强时空观念,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发展的时间线索和空间特征。
2.培养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文献和考古资料,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
3.提升历史解释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
4.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及其特点,如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的代表性文化特征。
-夏商周时期国家形成的过程及其政治制度,例如夏朝的世袭制、商朝的甲骨文和宗教信仰、周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成就,如铁器牛耕的出现、诸子百家的思想。
举例:
-在讲解中华文明起源时,重点强调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代表性,让学生理解这些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性。
-在分析夏商周政治制度时,详细讲解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如何维系了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以及这些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在讲述春秋战国时期时,突出社会变革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兴起。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包括:
-对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的理解,学生可能会混淆不同文化遗址的特点和意义。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的运作机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学生可能会感到抽象和难以把握。
举例: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通过对比不同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如半坡遗址的彩陶、河姆渡遗址的稻作农业,帮助学生区分和理解各个文化特点。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复杂性:通过历史故事、案例分析和图表辅助,形象地解释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的实际运作,如周王如何通过分封制来控制地方诸侯。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通过历史背景介绍和思想对比,如儒家重视礼乐、道家讲究无为而治、法家强调法治,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思想流派的核心理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夏商周的国家形成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政治制度演变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兴趣。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如周公旦制礼作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周代的礼仪制度。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使用PPT展示历史遗址图片、文物资料和重要历史事件,增强视觉效果,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软件应用:利用教学软件模拟历史场景,如分封制的实施过程,让学生直观体验历史事件。
3.网络资源: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查阅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文明?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有关中国古人类和原始社会的基本知识。
2.新课呈现(约4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包括黄河、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重点讲解半坡和河姆渡文化。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和河姆渡遗址的稻作遗存,说明这些文化遗存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意义。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夏商周时期国家形成的过程,每组选择一个朝代,探讨其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巩固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的理解。
-教师指导:在学生答题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供必要的指导。
4.小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5.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