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通过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现象,增强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强调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和地点,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早期文化。
-重点二:早期国家的形成。重点讲解夏、商、周三代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这些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重点三:文明交流与融合。强调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性,例如商代的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2.教学难点
-难点一: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并非单一起源,而是由多个地区和民族共同发展而来。
-难点二:早期国家制度的理解。深入讲解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制度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难点三:历史材料的解读。引导学生学会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等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形成对历史的准确认识。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触摸屏互动设备
-课程平台:学校历史教学平台、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信息化资源:中华文明起源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3D虚拟场景
-教学手段:历史地图、时间轴、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历史有多悠久吗?我们国家的文明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二、新课导入
1.老师展示“中华文明起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些图片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学习这些内容。”
三、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1.老师提问:“同学们,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哪些特点?”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连续性和传承性等特点。”
3.老师展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大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4.学生回答,老师总结:“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国家。”
四、讲解早期国家的形成
1.老师讲解夏、商、周三代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重点分析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
2.老师提问:“同学们,分封制和宗法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3.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分封制和宗法制促进了地方与中央的互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五、探讨文明交流与融合
1.老师展示商代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是如何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与融合的?”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文明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六、课堂讨论
1.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并总结。
七、总结与作业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了解了夏、商、周三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其他方面,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八、课堂小结
1.老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连续性和传承性等特点。”
2.老师强调学习意义:“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
3.老师鼓励学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奥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可深入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中华文明史》——翦伯赞著,全面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集,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研究和考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