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通识课课程大纲-中文名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文名称 国学智慧 课程编号 5019921458 英文名称 Wisdom of Traditional Sinology 授课对象 全体在校生 所属范畴 A 中华文化与历史传承 主讲人 曹胜高 职 称 教 授 主讲人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建议学分 2 视频课时 30 建议学时 3个月 课程简介:
国学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的学术精神及其载体的学问,是对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和学术方法的总结。国学是中国的学脉、文脉,也是中华文化的气脉、命脉。本课程主要包括四书、五经、诸子等专题。了解国学,研究国学,传播国学,不是要因循守旧,而是要推陈出新,去芜存菁,吸收前人的智慧,用于拓展心胸,提升修为,养成温文尔雅、气场宽厚的君子之风,实现中国传统理念与现代管理模式之间妙合无垠,成就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主讲人简介:
曹胜高: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专著《国学通论》、《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等多部。 课程大纲:
第一讲、《论语》与君子修为
导言:如何向孔子和《论语》学习君子修为。君子的内涵是什么,应具备哪种精神素质。如何修炼成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一、如何做一个为社会所公认、被朋友所尊重、甚至为对手所敬重的君子?
本节重点:孔子在传承、发展中华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如何成为一个君子?
二、“君子”与“小人”
本节重点:从有无大我格局、使命感以及德行上,来区分君子与小人。
三、向孔子学习什么?
本节重点:要想成为君子,从思想上要修己、要利他、要乐他。君子最根本的道德底是 “仁”。
四、君子务本
本节重点:君子应具备的处事原则。
思考题:
1.简述孔子在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时发挥的重大作用。
2.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精神内涵?
3.如何从各方面修炼成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第二讲、《春秋》与历史秩序
导言:孔子编订《春秋》。《春秋三传》在视角、文风、政治取向上的各自特色。
一、孔子跟《春秋》的关系
本节重点:了解《春秋》非孔子所撰写。在他诞生前,鲁国就已经有了《春秋》,孔子只是编订、修订了《春秋》。
二、略述《春秋三传》。
本节重点:《春秋三传》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三、分析《春秋三传》在风格上的特色及其得失。
本节重点:《春秋三传》在视角、文风、政治取向上的各自特色。
思考题:
1.分析史官所承担的使命。
2.思考孔子编订《春秋》的贡献及缺失之处。
3.分析《春秋三传》的自身特色和各自得失。
第三讲、《尚书》与治国理念
导言:《尚书》的成书渊源。《尚书》的三个主要派别。《尚书》的治国经验体现在哪些方面。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美德对于治国的作用。
一、《尚书》的形成。《尚书》治国的经验的积累。《尚书》的三个主要的派别。
本节重点:了解《尚书》的成书渊源和派别。
二、《尚书》的流传。
本节重点:《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这两个系统的流传情况。《尚书》是怎么形成的。
三、《尚书》涉及的内容。治理国家的核心。
本节重点:治理国家的根本正道体现在哪里?治理国家所需要的美好的德行。
四、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治国美德。
本节重点:勤与俭在治国时的体现,如何成为周朝礼制一个理论依据。在《尚书》时期已经形成的固定观念。
思考题:
1.“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二字如何诠释《尚书》的治国经验?怎么理解今古文的问题?
第四讲、《诗经》与文学之源
导言:分析“诗”和“歌”的区别。孔子对《诗经》的改编。风、雅、颂各自的文化意义。介绍研究《诗经》的两派。
一、《诗经》概况介绍。
本节重点:“诗”和“歌”的区别。“诗言志”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认知。
二、儒家对《诗经》等经典的归纳与改造。
本节重点:《诗经》经过了孔子的改编,体现出儒家的选择。毛诗的特点是强调诗的政治功能,对诗的功能进行了阐释。
三、《诗经》的三种献诗。
本节重点:准确地理解诗如何从歌变成诗。
四、风、雅、颂各自的文化意义。研究《诗经》的两派:把诗当成“经”与把诗当成“诗”。
本节重点:研究《诗经》的两派的内涵、异同及争执。
思考题:
1.论述“诗”和“歌”的异同。
2.孔子对“诗”的贡献。
第五讲、《孟子》与内圣之道
导言:分析孟子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阐释孟子的性善源于侧隐之心。解释孟子如何将民本思想发展为民主思想。
一、孟子学说之性善论。
本节重点:孔孟学说的区别。性善论与性恶论。
二、阐释性善源于侧隐之心。
本节重点:分析何为侧隐之心。孟子如何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义。
三、荀子对于礼的阐述。孟子内圣外王之道的涵义。
本节重点:孔子、孟子及荀子对礼的不同理解与阐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