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发布:2025-04-10约1.82万字共2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Arabic1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评分

一、单选题

1.下列动物中,符合“有口无肛门,身体呈辐射对称”的结构特点的是()

A.蝴蝶 B.蚯蚓 C.水母 D.乌贼

2.下列各项中,区分环节动物和线形动物的主要依据是()

A.是否有口 B.是否对人有利

C.是否有肛门 D.是否身体分节

3.观察石鳖、蜗牛、牡蛎(蚝)、乌贼四种动物,会发现它们都具有()

A.鳃 B.贝壳 C.外套膜 D.触角

4.下列能正确表示节肢动物、昆虫、蜜蜂、蜈蚣之间关系的是()

A. B.

C. D.

5.下列生物的繁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A.组织培养 B.扦插 C.克隆 D.试管婴儿

6.青蛙是常见的两栖动物,下列关于两栖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B.成体可以依靠皮肤辅助呼吸

C.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鳃和肺呼吸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以下对生物体结构及其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蚯蚓靠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运动

B.鳄鱼在水中用鳃呼吸

C.昆虫有外骨骼适应陆地干燥生活

D.蛔虫体表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8.下列动物的行为,不属于社会行为(社群行为)的是()

A.工蜂负责外出采蜜并喂养幼蜂

B.雄孔雀展开漂亮尾羽吸引雌孔雀

C.蚁群中蚁后专职产卵、繁殖后代

D.黑猩猩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9.下列各组中两种生物间关系不属于共生的是()

A.人与足趾上引起足癣的真菌 B.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C.人与肠道中的某些细菌 D.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

10.下列动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蜘蛛结网 B.蜜蜂采蜜 C.蚂蚁筑巢 D.老马识途

11.关于细菌芽孢有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B.一个芽孢可以萌发成一个细菌

C.芽孢也是细菌用来繁殖的结构

D.芽孢可以帮助细菌度过不良环境

12.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例如草莓、甘薯、菊花、月季等,将它们的茎切断后,经过处理,插入土壤中,这种栽培方法是()

A.扦插 B.嫁接 C.压条 D.组织培养

13.如图是蔷薇目部分植物分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苹果与山梅花同科不同属

B.海棠与杏的共同点比海棠与苹果的共同点多

C.蔷薇科所包含的生物种类比苹果属少

D.苹果与海棠的亲缘关系比苹果与山梅花的近

14.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AB型血和A型血 B.豌豆种子的黄色与圆形

C.绵羊的长毛和细毛 D.猫的白毛与兔的黑毛

15.蝗虫的个体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据图判断其发育过程不经历的阶段是()

A.受精卵 B.幼虫 C.成虫 D.蛹

16.分析下列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①是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B.②是DNA,一条染色体有两个DNA分子

C.③是基因,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D.正常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

17.某细胞中有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下列图解中正确的是()

A. B. C. D.

18.一个男子把X染色体上的某一突变基因传给孙女的概率是多少()

A.50% B.25% C.12.5% D.0%

19.豌豆子叶的颜色黄色(B)对绿色(b)为显性,某同学用黄色和绿色豌豆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两种性状类型,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亲代的基因组成是()

A.BB和bb B.Bb和Bb C.Bb和bb D.bb和bb

20.果蝇的性别决定与人类相同,雄性果蝇体细胞的性染色体是X和Y染色体。果蝇的1个精子含有的性染色体是()

A.2条X B.2条Y C.X或Y D.X和Y

21.我们的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分布有较多的淋巴结,后者是重要的免疫器官,属于人体的()

A.第一道防线的组成部分 B.第二道防线的组成部分

C.第三道防线的组成部分 D.第一、二道防线的组成部分

22.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奥密克戎病毒感染后的治愈患者(甲)康复期的血清,输入到另一受奥密克戎病毒感染的危重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A.疫苗 B.外毒素 C.抗体 D.抗原

23.面对新冠疫情,各级政府及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健康人、新冠病毒、新冠肺炎患者、新冠肺炎患者的飞沫分别属于()

A.易感人群、病原体、传播途径、传染源

B.易感人群、病原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