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3.1 买文具 (教案).docx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3.1买文具(教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一节《买文具》,主要讲解元、角、分的认识及其换算关系,以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购物计算。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元、角、分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本节课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元、角、分的认识,学会换算关系,并将其应用于购物计算中。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均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数感,通过对元、角、分的认识及其换算关系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购物计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简单经济问题的自信和习惯。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解和掌握元、角、分的换算关系,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购物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元、角、分之间的换算进行准确计算,特别是在实际购物场景中的找零问题。
解决办法:
1.利用直观教具(如硬币和纸币模型)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实际操作,加深对换算关系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换算技能,尤其是找零问题,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4.对于计算困难的个别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及时解决他们在换算过程中的疑问。
5.定期进行小测验,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与策略
采用讲授与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来深化学生对元、角、分的理解和应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计算。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展示换算过程,增强直观感受。通过小组合作和游戏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互动和思考。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详细内容: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文具物品和它们的价格标签,引发学生对价格和货币单位的关注。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理解和计算这些价格呢?”这样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授(15分钟)
详细内容:
-首先介绍元、角、分的基本概念和换算关系,通过实物教具(如硬币和纸币)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1元=10角=100分的关系。
-接着讲解购物计算的基本步骤,包括确定商品价格、计算总价、找零等,通过例题演示如何进行这些计算。
-最后,强调在购物时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如何识别真假币、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找零等。
3.实践活动(10分钟)
详细内容:
-设计一个模拟购物的活动,学生分组扮演买家和卖家,使用教具进行交易,练习元、角、分的换算和购物计算。
-每组学生需要完成至少三笔交易,记录下每次交易的物品价格、支付金额和找零金额。
-学生需要解决在购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找零问题,如支付金额不足或过多的情况。
4.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
详细内容举例回答:
-让学生讨论在购物活动中遇到的找零难题,例如:“如果你收到的钱是50元,而商品价格是17元6角,你应该找给顾客多少钱?”小组讨论解决策略。
-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例如:“在超市购物时,如何快速计算出你购买的商品总价?”
-分享在模拟购物活动中学到的经验和技巧,比如如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5.总结回顾(10分钟)
详细内容: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元、角、分的换算关系和购物计算步骤,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并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最后,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知识点梳理
1.元、角、分的基本概念
-元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角是十分之一元,分是百分之一元。
-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
2.元、角、分的换算关系
-换算规则
-从元到角:乘以10(例如,3元=3×10角=30角)。
-从角到分:乘以10(例如,5角=5×10分=50分)
-从元到分:乘以100(例如,2元=2×100分=200分)
-从分到角:除以10(例如,80分=80÷10角=8角)
-从分到元:除以100(例如,500分=500÷100元=5元)
3.购物计算的基本步骤
-确定商品价格:根据价格标签确定每个商品的价格。
-计算总价:将所有商品的价格相加,得到总价。
-找零:根据顾客支付的金额减去总价,得到需要找回的金额。
4.购物计算的实践应用
-识别商品价格: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