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共5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含音频+视频).pptx
学习目标
诵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空灵澄澈的意境,体会
“独绝”之美。
抓住主要意象“月”,体会古人借助意象缘景明情的方法。
2
品味诗歌景、情、理的完美融合,感悟人生哲理,品味诗
3中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魅力。
春江花月夜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王阁运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
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闻一多先生在
《宫体诗的自赎》中指出,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
“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
【诗人简介】
张若虚(约660一约720),扬州(今属
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
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
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仅《全
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
两首。
【文体知识】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属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
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
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
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
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
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也称艳情诗为宫体
诗。)
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
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千多年来为世人倾倒,
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已无具体文字资料可考,但根
据诗歌内容可作如下推测:作者创作此诗时,也许是宦
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
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他仰望挂在天边的一轮皎月,
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
花香,不禁在景色中沉醉,于是他感慨万千,诗兴大发,
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
为背景,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
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读准字音yàn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diàn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n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天的江潮
与大海连成
一片时
春江潮水连海平
明月从海
上与海潮
一道升起。
海上明月共潮生
朔、望两日,潮差最大,称为大潮,又叫朔望潮
江流宛转绕芳甸
江流映照着波光粼粼的月光,
曲曲折折绕着花草茂盛的芳洲、
芳草岸而蜿蜒涌流。
北
月照花林皆似霰
月光清,干红的花材化一片量自,细
看时,空中好像有细密的小冰粒在闪闪烁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