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气候 第2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docx
2.2气候第2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学期
内容:2.2气候第2课时
1.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分布;
2.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分布;
3.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地理观察力和地理信息提取能力,理解气候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增强空间观念,识别不同气候类型在地球上的分布特征。
3.发展综合思维,分析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
4.提升人地协调观,认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理位置,以及基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他们可能对气候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主要要素,但可能缺乏对气候类型和分布的深入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学科通常保持一定的兴趣,他们对于探索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好奇心。学习能力强者能够快速掌握新概念,而学习风格各异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视觉学习或动手实践。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信息图表的解读存在困难。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气候类型和分布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理解气候类型的概念和特征;
-区分和记忆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分析气候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将抽象的气候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教师需要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地球仪、气候图集、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候数据图表软件、多媒体投影仪。
2.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教学资源网站、地理学习平台。
3.信息化资源:气候变化的视频资料、气候模拟软件、在线气候数据查询工具。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互动式教学软件。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赤道附近多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气候多样?”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或视频,引出“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如“地中海气候的夏季干燥、冬季湿润的特点”。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预习资料和课堂讲解,讨论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有的地区同时存在多种气候类型?”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分析气候类型的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的知识,掌握分析气候类型的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如绘制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气候类型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