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T∕CACM 1349-2021 痛风脾虚湿阻证证候诊断标准.docx

发布:2025-04-09约6.24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11.020CCSC05

团体标准

T/CACM1349—2021

痛风脾虚湿阻证证候诊断标准

Diagnosticcriteriaforgoutsyndromeofspleendeficiencyand

dampnessobstruction

2021-01-06发布2021-01-06实施

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T/CACM1349—2021

I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痛风脾虚湿阻证证候诊断 3

附录A(规范性)历年痛风相关辨证标准 4

参考文献 5

T/CACM1349—2021

II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第二、第三医院共同提出。

本文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文件总指导委员会专家:王承德、范永升、姜泉、阎小萍、刘维、彭江云、苏晓、周彩云。

本文件方法学专家委员会专家:陈耀龙。

本文件首席专家:温成平。

本文件领域专家(共识)委员会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卞华、曹灵勇、曹炜、陈剑梅、陈耀龙、陈艳林、范永升、高明利、高祥福、侯秀娟、黄传兵、黄琳、洪渌、姜泉、李海昌、李秀央、李兆福、林昌松、刘春莹、刘健、刘维、刘英、鲁科达、兰祝飚、彭江云、苏晓、孙静、邵丰、孙明俊、唐今扬、唐晓颇、陶庆文、王成武、王新昌、王忆勤、王海隆、王国芬、吴锐、吴华香、谢志军、熊源胤、徐卫东、许凤全、薛静、杨辉、杨孝斌、于静、朱跃兰、照日格图、郑慧、张志忠、周岳君、周彩云。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第二、第三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温成平、谢志军、范永升、杨辉、孙静、高祥福、鲁科达、王新昌、曹炜、朱跃兰、林昌松、陶庆文、黄传兵、周彩云、苏晓、侯秀娟。

本文件执笔人:温成平、谢志军、杨辉。

本文件起草组秘书:谢志军。

T/CACM1349—2021

III

引言

湿邪为六淫之一,亦为内生五邪之一,湿邪可与风、寒、暑、热、毒等邪气相合为病,导致证候变化多端、疾病缠绵难愈,是中医重要的致病因素。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397种病证中,涉及湿证的达130种,约占1/3,可见湿证是临床常见证候。大量研究表明,脾虚湿阻证为风湿免疫类疾病,特别是痛风的重要证候。目前仍缺乏痛风脾虚湿阻证的诊断指南,需要通过规范化的研究,制定痛风脾虚湿阻证的诊断指南,并科学、系统地分析痛风脾虚湿阻证证候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为中医精准地辨治痛风脾虚湿阻证提供指导。同时,还存在痛风脾虚湿阻证相关的诊断条目缺乏权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其在临床与科研中的应用。

为落实《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的“全面推进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治方面的优势,本文件在系统回顾了既往,尤其是近年来与痛风脾虚湿阻证诊断标准及共识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调查专家意见,结合多轮研讨与论证,确立了痛风脾虚湿阻证的临床诊断条目及权重,完善了痛风脾虚湿阻证的诊断标准,为中医风湿病脾虚湿阻证的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提供指导和帮助。

本文件由于受到使用者地域、民族、种族等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依照实际情况而定。

T/CACM1349—2021

1

痛风脾虚湿阻证证候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痛风脾虚湿阻证的诊断依据和诊断原则。

本文件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所专业人员对痛风脾虚湿阻证的临床诊断。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