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完整版722226510.pdf

发布:2025-04-07约1.23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

原文及教案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

市这个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

本诗作者毛泽东。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

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

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

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

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

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

在毛泽东同志准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

利。以后,因为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准确领导,造成

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

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

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

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

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

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

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

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

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

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红军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

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理解的字和不理

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实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

相关;“涯”与水相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相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