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九年级语文全册周末作业12新人教版.docx
Page3
周末作业(十二)
一、积累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一点不带笑声,竟(jìnɡ)把一个喧嚣(xiāo)而又充溢杀lù(戮)的时代,描写得栩栩如生。文字的功力,还有老手的驾yù(驭)本事吸引着我,长大后我肯定要买一部《鲁迅全集》随身xié(携)带。
2.古诗文名句积累。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岳阳楼记》)
(4)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中秋夜,苏轼欢饮达旦,望月怀子由,借月致祝愿: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
(6)李白的《行路难》中一扫明珠暗投的苦闷愁闷情怀,表达自己坚决的信念和追求的两句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明代李东阳点评温庭筠《商山早行》:“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只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犯难得。”写出诗中与之相对应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对下列对联解说有误的一项是(C)
A.对联:妻美妾美客美,美丑自晓;上赏中赏下赏,赏罚分明。解说:这副对联取自《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赞扬了邹忌委婉进谏的才智和齐王虚心纳谏的胸怀。
B.对联:赤面赤心扶赤帝,青灯青史映青天。解说:“赤面”写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外貌,“赤心”则从精神层面上讴歌了关云长一生忠义的品行。
C.对联:敏事慎言就正道,饱食求安非君子。解说:“敏于事而慎于言”“饮食不求饱,居所不求安”都是孟子在《孟子》中对君子提出的要求。
D.对联:千秋雄略看洪波起沧海,一世壮游听大雨落幽燕。解说:这副对联中的“洪波”取自曹操《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大雨”取自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的“大雨落幽燕”。
【解析】C.表述有误,“敏于事而慎于言”出自《论语》,是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
汉语“纯净性”之争
【媒体看法】
4月25日《人民日报》发文《“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节选如下: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肃穆的学术期刊里。
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
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裂,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汲取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法,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外来语对汉语的纯净和健康的损害究竟有多大?
面对外来语无处不在的身影,不少国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对“零翻译”现象的分析:
“这跟西方文化的强势有关,总的来看近百年来,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多,中国输出的少。”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博士分析。此外,一些科技、医药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又焦急运用,所以只好干脆引用,造成“零翻译”现象。
“懒散,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是外来语滥用的一大主因。”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王刚毅对此直言不讳。
“优秀翻译人才匮乏也是缘由之一。”武波用“青黄不接”形容当今翻译界的人才断层,“早年,说起闻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现脑海。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
【学者观点】
美国宾夕法尼亚高校汉学家梅维恒说:“没有纯净的语言。”他以拥有大量外来词的英语和日语为例指出,不仅语言的不断改变是“正常的”,而且“从其他语言借用词语事实上也是一种健康的现象”。
(选自《参考消息》)
暨南高校华文学院院长郭熙认为:字母词的运用是语言接触中的自然现象,只要语言有接触,就有语言的相互借用,语言的纯净是站不住的,纯净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活的语言肯定要汲取新的东西,这就是语言的来来往往。字母词一起先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比如起先用Email,后来用汉字音译“伊妹儿”,现在都用意译的“电邮”了。
(选自“光明网”)
【国外做法】
英国、美国等都是先将外语词“化”为自己民族语言的一部分后再运用。例如在《牛津简明英语辞典》(第11版),“中国航天员”便被译作“taikonaut”。“taikonaut”的前半部“taikong”便是汉语拼音,而后半部则跟英文“astronaut”合成。
德国官方没有对于语言纯净性的爱护,近几十年来,德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借词,对此有人惊呼“德语正在衰退”。但是,德国文学教授鲁蒂·凯勒曾对媒体表示,语言就好比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最终取得成功的是最符合老百姓语言习惯的说法。外来词可能被德语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