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6.18.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实录1 (新版)苏科版.docx
八年级生物上册6.18.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实录1(新版)苏科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生物上册6.18.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教学实录1(新版)苏科版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星期一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2.生物观念:使学生理解生物圈中碳—氧循环的原理,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3.环境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对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以及其在生物圈中的具体地位,学生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表面。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普遍保持一定的兴趣,尤其是对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来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验操作来理解概念,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偏好通过阅读和讨论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碳—氧平衡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因为这一概念涉及多个生物化学过程和生态学原理。此外,学生可能难以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实验操作中,学生可能面临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的挑战。此外,学生可能对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的复杂作用感到困惑,需要教师提供清晰的解释和实例帮助理解。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屏幕
-生物学实验器材:显微镜、滴管、培养皿、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验装置
-教学模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模型
-信息化资源:相关教学视频、在线互动平台
-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操作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植物为什么重要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展示一些关于绿色植物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植物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作用,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作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详细介绍光合作用中的碳—氧循环,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和氧气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
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海洋植物对氧气生产的作用等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通过保护绿色植物来维持碳—氧平衡。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绿色植物和碳—氧平衡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通过种植绿色植物来改善空气质量”。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中的作用、光合作用原理、案例分析等。
强调绿色植物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中的关键作用,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绿色植物,记录其光合作用的过程,并思考如何通过个人行动来保护这些植物。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碳循环》科普文章,介绍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和碳循环的生态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足迹》报告,分析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