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思想史考试重点内容.ppt
3.宋代的第二次繁荣(1)历史动因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以及对门阀士族的打击,中国教育出现平民化趋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2)表现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庭教育著述的大量涌现。如司马光的《温公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陆游的《放翁家训》。4.明清时期的高峰(1)历史动因君主专制加强,文化教育集权控制;社会教化普及,历史的积淀。(2)表现产生了一批极富影响的著作,出现了丛书汇编,表明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极大发展。如,吕得胜的《小儿语》、朱伯庐的〈朱子治家格言〉、张伯行的《养正类编》、陈宏谋《五种遗规》、贺瑞麟《蒙养书十三种》《女学七种》《养正丛编》。*六、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礼仪规范教育;道德伦理纲常的教育,如敬重长辈,友爱兄弟;气节志向教育,如立志以成其学,立志以成人,立志报国;为人处世教育,如积善、谨慎待人、谦虚待人;俭朴勤劳教育;自立自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包括识字习字教育、算数教育、自然常识教育、文化常识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包括生活习惯的教育和学习习惯教育。生活能力的教育贰壹叁七、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顺应自然03即注意到了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和个性的自然发展问题。注意到儿童的承受能力、天性、个性差异。量资循序02即依据各个年龄阶段儿童发展的能力水平和身心特点来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年龄段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与目的,而安排教育过程的依据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及早施教01即尽早地开始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要求当婴儿略知人事,刚能辨别成人的赞许或反对的态度时,就必须尽早教育。4.培养兴趣即对儿童兴趣培养的重视。要提高儿童学习兴趣,首先教育内容必须丰富多样。教育的形式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5.爱教结合强调爱而有教,爱是教的前提。首先,爱不是溺爱。其次,爱意味着严教。最后,对孩子的爱应是一视同仁的均爱。**八、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论家庭教育的实施1.及早施教教育是越早越好,甚至早到自胎儿之教开始。2.以身作则颜之推认为,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必须以身作则,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他将之称为“风化”。**3.严慈有节“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颜之推指出,一般家庭未能很好地教育子女,也并非是存心想让子女去犯罪作恶,而只是“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他主张父母应当勤于督促训导子女,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不论是怒斥抑或鞭笞,只要是有效的手段都可以采用。(主张体罚)4.一视同仁颜之推强调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对子女一视同仁,不能有偏宠偏爱。*九、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一)“小学”、“大学”的区分与儿童教育1.朱熹主张把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朱熹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并划分两个阶段来研究的教育家。所谓小学,是指人的8-15岁这一阶段,而15岁之后则为大学教育阶段。2.小学:在于“教事”,也就是重在对童进行传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方面的灌输与训练,使之能够正确地言行。“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3.大学:如果说“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上“穷究那理因甚恁地”。或者说是“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深化与完成。小学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培养“醇儒”的最终目的;而大学所做的一切,又是为了就小学所做的一切“详究那理”。(二)通过格言、故事向儿童灌输道德观念朱熹提出要用短小的警句、形象的故事激发儿童的兴趣,使之乐于接受,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把道德观念铭刻入儿童的头脑中。为此亲手为儿童专门编写了一本小册子一一《小学》。*(三)通过“须知”、“学则”训练儿童的道德行为规范1.朱熹非常重视学规的作用专门为儿童编写了《童蒙须知》。分别从“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以及“杂细事宜”等几项,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行为细节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等,都做了详尽的规定。目的: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2.朱熹还主张要在儿童生活的地方处处贴上和标上箴铭、戒言,以便于随时教诫儿童。3.朱熹指出了儿童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不断地强化,由此成为自然。4.提倡从训练儿童道德行为习惯入手,加深其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和信守。*十、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一)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王守仁对束缚儿童的传统教育大加挞伐。首先,他揭露了当时儿童教育中的种种不良做法。“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