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41_T 1346-2024 稻田紫云英-水稻秸杆协同还田利用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5-04-09约3.15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01CCSB10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1346—2024代替DB41/T1346—2016

稻田紫云英-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利用

技术规程

2024-02-01发布2024-05-0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1346—2024

I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水稻留茬 1

5田间开沟 1

6紫云英种植 1

7紫云英-水稻秸秆翻压还田 2

8水稻施肥 3

DB41/T1346—2024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DB41/T1346—2016《豫南稻田紫云英种植与利用技术规程》,与DB41/T1346—201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水稻留茬”的要求(见第4章);

b)更改了“田间开沟”的要求(见第5章,2016年版的5.1);

c)删除了“自留种擦种”的内容(见2016年版的4.2.2);

d)删除了“自留种选种”的内容(见2016年版的4.2.3);

e)更改了“接种根瘤菌”的要求(见6.2.2,2016年版的4.3);

f)更改了“播种”的要求(见6.3,2016年版的4.4);

g)删除了“草害防治”的内容(见2016年版的5.3.3);

h)更改了“病虫害防治”的要求(见6.4.3,2016年版的5.3);

i)删除了“利用”的内容(见2016年版的6.3);

j)增加了“水稻施肥”的要求(见第8章);

k)删除了“附录A紫云英肥效换算”的内容(见2016年版的附录)。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信阳市农业科学院、罗山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春增、郑春风、张成兰、李本银、吕玉虎、王守刚、张梦、李杰、姜明波、邹泽国。

本文件于201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DB41/T1346—2024

1

稻田紫云英-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利用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稻田紫云英-水稻秸秆协同还田的程序,并规定了水稻留茬、田间开沟、紫云英种植、紫云英-水稻秸秆翻压还田、水稻施肥等阶段的操作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豫南稻区紫云英-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利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8080绿肥种子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20287农用微生物菌剂

DB41/T1554豫南稻区紫云英种子繁育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紫云英

紫云英(AstragalussinicusL.),又名红花草、草子等,豆科黄芪属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稻田主要的冬季绿肥作物,也可用作蔬菜、饲草等。

3.2

紫云英-水稻秸秆协同还田利用

水稻留高茬收割,留茬秸秆为紫云英直立生长提供支撑。次年紫云英和稻茬翻压还田时,紫云英和水稻秸秆碳氮互补,促进紫云英和水稻秸秆的腐解及养分释放,以实现水稻季化肥减施增效的一种培肥措施。

4水稻留茬

水稻留高茬收割,留茬高度30cm~40cm为宜。

5田间开沟

紫云英种植前或出苗后,应在田块四周开围沟,中间每隔5m~8m开横沟、纵沟,沟宽20cm~30cm,沟深20cm~30cm,要求沟沟相通。

6紫云英种植

DB41/T1346—2024

2

6.1种子质量

紫云英种子质量应符合GB8080大田用种的规定。

6.2种子处理

6.2.1晒种

播前晒种1d~2d。晒种时,应摊匀勤翻、晒透。

6.2.2接种根瘤菌

首次种植或多年未种植紫云英的稻田,播种前1d或当天按照根瘤菌剂产品说明书接种紫云英根瘤菌,接种根瘤菌后的种子在阴凉处晾干备播。根瘤菌剂质量应符合GB20287的规定。

6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