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第2章 第7节 综合活动:采集数据做研究教学实录 粤教版.docx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2章第7节综合活动:采集数据做研究教学实录粤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2章第7节综合活动:采集数据做研究教学实录粤教版
教学内容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2章第7节综合活动:采集数据做研究
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数据采集和研究方法展开,包括数据采集的方法、工具和步骤,以及如何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得出结论。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据采集的基本技能,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数据采集的意义、数据采集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基本步骤、数据分析的方法(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升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通过数据采集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证研究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信息素养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前,已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如文件管理、文字处理等。同时,对统计学的基础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如数据、变量、平均数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信息技术课程普遍感兴趣。他们在操作上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快速掌握新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实践操作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理论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选择合适的数据采集方法、设计问卷、访谈技巧等问题。此外,数据分析时,学生可能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和应用感到困难,特别是当数据量较大或涉及复杂统计问题时。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遇到沟通不畅、分工不均等问题,影响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粤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2章第7节的教材,包括相关练习题和学习指南。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数据采集方法、问卷调查设计、数据分析工具等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源,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用于数据采集的电子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等,确保设备的充电状态良好,并检查数据传输线的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操作台,确保每位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活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老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收集案例,如天气预报、市场调查等,引导学生思考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数据采集吗?它在研究过程中有什么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采集数据做研究”,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讲解数据采集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2.介绍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数据清洗、分类、编码等。
3.讲解数据分析的方法,如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的应用。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数据采集活动,根据所学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或进行访谈。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方法得出结论。
3.学生将分析结果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数据采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2.分享数据整理与分析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3.探讨如何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老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的重要性。
2.通过举例说明本节课的重难点,如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进行数据分析等。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实践活动、小组讨论和总结回顾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据采集、整理、分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证研究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节课用时45分钟,具体时间分配如下:
1.导入新课:5分钟
2.新课讲授:15分钟
3.实践活动:15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5.总结回顾: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数据采集的概念与意义
-数据采集是指通过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收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信息的过程。
-数据采集的意义:为科学研究、决策制定、问题解决提供依据。
2.数据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