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级高二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
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工整地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
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
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云南洱海白羊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其中出土的陶器几乎都是夹砂的,纹饰以划纹、绳纹和
篦纹为主。划纹中也有之字纹,它同中原磁山文化的之字纹以及内蒙古东南与辽宁等地的之字纹似不属于
一个系统。材料可用来说明()
A.中国早期文化多元发展B.自然环境决定文明进程
C.中原文化的辐射力较强D.云南地区制陶技艺高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
石器时代(中国)。云南洱海白羊村遗址的之字纹同中原磁山文化的之字纹以及内蒙古东南与辽宁等地的之
字纹不属于一个系统,说明陶器纹样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反映出中国早期文化的多元发展,A项正确;“自
然环境决定文明进程”的说法绝对化,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原文化对于云南洱海白羊
村遗址文化的影响,无法得出“中原文化的辐射力较强”,排除C项;夹砂的陶器和陶器的纹饰以划纹、绳
纹和篦纹为主不能反映出制陶技艺的高超,且白羊村遗址无法体现整个云南地区的制陶技术,排除D项。
故选A项。
2.汉代墓葬出土的以“孔子见老子”为说明文字的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等数量多达七十余件,主要集中
在山东、江苏、陕西三省(下图为出土于山东济南的东汉画像石)。这类画像一定程度上反映汉代()
第1页/共15页
A.政府实行崇儒尚道国策B.儒道两派思想同源而异流
C.主流价值传播呈地域差异D.大一统观念不断得到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
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墓葬出土的以“孔子见老子”为内容的壁画等文物,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
陕西三省。这表明在汉代,儒道相关的主流价值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情况有差异,在这三个省份更为集中,
体现了主流价值传播的地域特征,C项正确;汉武帝之后,汉代的国策主要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虽然道家思想也有一定影响,但并非“崇儒尚道”的国策,排除A项;材料仅展示了与“孔子见老子”
相关的出土文物及其分布情况,没有关于儒道两派思想起源关系的阐述,排除B项;材料中“孔子见老子
”的画像与大一统观念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不能体现大一统观念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
3.图1、图2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说明()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B.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
第2页/共15页
C.传统农耕经济渐趋衰退D.气候变迁导致牧强农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据图片信息“对比汉武帝时期,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向中原地区内移”并结合所学
知识,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南下,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所以,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A项正确;“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的说法正确,但是如果南方经济发展,
那么农牧分界线向北方扩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魏晋时期,传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不是“渐
趋衰退”,排除C项;魏晋时期的牧强农弱不是气候变迁导致,而是游牧民族内迁造成的,排除D项。故
选A项。
4.“变文”最初是唐代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所依据的文本。唐代中后期,变文发展出了新的形式,
它们全篇大量使用白话,没有用来吟唱的韵文,而且以讲人物故事的形式出现在都市中。“变文”形式的变
化反映出唐代中后期()
A.民众教育水平的提升B.士大夫审美情趣变化
C.佛教日益中国化趋势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