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2025年3月高二校际联考(名校卷)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试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仔细观察下图并阅读文字材料,你认为该图可用于佐证()
公元前3000至2500年文化格局示意图(注
解:1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牛河梁遗址群
位置)2仰韶文化晚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大
地湾遗址位置)3四川盆地新石器文化4屈
家岭-石家河早期文化(石家河遗址群位置)
5良渚文化(良渚遗址群位置)6大汶口文化
晚期(大汶口遗址位置)7中原文化区开始
出现)
A.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向统一发展的特点
B.当时各民族逐渐融入华夏的历史趋势
C.祖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的血缘文化认同
D.中华文化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发展特点
2.《墨子》云:“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孟子》云:“仁,人心也;义,人路(径)
也。”《韩非子》云:“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据此可知()
A.儒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潮B.其主张蕴含朴素人文精神
C.百家争鸣走向思想大一统D.当时的道德秩序渐趋规范
3.大概从公元二世纪到六世纪之间,是北半球又一个寒冷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动乱剧烈的一个阶段,这一
第1页/共7页
时期连续发生了如东汉后期的西部边防军董卓跋扈、宗教派发动的黄巾军起义以及“五胡乱华”、汉族南
迁等大规模变乱。据材料可以推知()
A.南北方经济的联动性增强B.气候变化影响政权存亡
C.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D.国家军事防御体系松弛
4.唐代诗人张籍的诗句“无数铃声遥过渍,应驮白练到安西”,生动再现了当时内地同西域各地频繁密切
的丝绸贸易交往。……随着商贸进入的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更是不胜枚举。对此最合理的解读是()
A.唐朝文学繁荣促进了丝路文化交流
B.丝绸之路助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C.开放兼容的政策促进中外交流发展
D.唐朝对外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5.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选项最
能与之相契合的是()
AB.
第2页/共7页
C.D.
6.明清之际利玛窦到中国来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天主教,但为了这个目的,他有意无意地传播了西方的科学
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利玛窦又全方位的向西方传播中华文明,把中国的儒家学说介绍
第3页/共7页
到欧洲,从而在西方引起“中国热”。材料意在说明()
A.利玛窦对当时中西文化交流贡献巨大
B.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落后于西方
C.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已蔚然成风
D.明清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已发生变化
7.1868年7月28日,清朝全权特使蒲安臣(美国著名律师、政治家和外交家)和美国国务卿西华德分别
代表中美两国政府签订《蒲安臣条约》,条约规定:①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②两
国人民均可入对方官学,并受优惠待遇;双方得在对方设立学堂。③两国侨民不得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
到歧视等。据此可以推知促成该条约签订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清政府的国际地位有了一定提高
B.美国维护既得利益和对劳动力的需求
C.清政府兴办洋务实现外交近代化转型
D.中美两国需要加强文化交流共同发展
8.深圳地处岭南文化圈,但岭南文化影响反而较弱。通用语言不是广东白话,也不是客家话或潮汕话而是
官方普通话。全国各地的饮食、风俗习惯在深圳都能看到。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深圳形成独特的移民文化B.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C.深圳地区移民社会的特性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繁荣
9.历史学家说“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人就已经与安纳托利亚、埃及有了联系,印度河流域则出土了美索
不达米亚人的印章,而楔形文字称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上述材料意在强调()
A两河流域文化世界领先B.古代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C.古代西亚文化影响广泛D.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主要载体
10.下面是摘自古代某部著作的语句,据此判断该部著作应该是()
A.《罗兰之歌》B.《列那狐的故事》C.《罗摩衍那》D.《伊戈尔远征记》
11.在拜占庭时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