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习题(含答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df
第二单元
1、“唐朝那是个火热的年代,是个经常亮肌肉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寒门出宰相,士兵成将军。”这里“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途径是()
A.世袭爵位B.察举征召C.科举考试D.高官举荐
2、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
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B.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C.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D.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3、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
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
果的根本原因是()
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1000多年
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
C.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
D.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
4.汉魏时期,皇帝对影响力较大的名土往往多次下诏征名,给予很高礼遇;而不少名士常
以年老、疾病、隐居之志等理由婉拒,甚至有先应诏,行至半途再托辞折返不去的,对于这
类行为,汉魏皇帝一般也不予追究。汉魏皇帝与名士之间的这种互动反映了
A.皇权的专横与开明并存B.名士追求老庄的个性自由
C.征召难以选出优秀人才D.名士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
5.汉武帝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
伍。两汉的统治延续四个多世纪,其鼎盛时期人口达到5900多万。这说明()
A.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B.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C.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D.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6.1983年美国联邦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教授来华讲学时曾说:“当我接受联合国的
邀请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深感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
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这是因为()
A.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
B.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
C.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丞相制度
D.西方文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的秘密建储制
7.有学者评论说:“(它)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
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该学者评论的是()
A.科举制B.郡国并行制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
8.唐太宗“以天下为家”“唯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
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
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9.“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
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材料()
A.指出了九品中正制垄断选官权B.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
C.肯定了科举制带来的社会流动D.说明科举制彻底扭转了门第观念
10.唐代前期的宰相中,科举出身者很少。唐玄宗开元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间,宰相中科
举出身者有十八人,占这一时期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二。唐宪宗以后,进士在宰相和高级官员
中更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绝对优势,终唐一代再没有发生变化。这反映了唐朝()
A.宰相权力不断加强B.社会阶层日益固化
C.士族势力逐渐削弱D.官僚体制渐趋成熟
11.董仲舒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又有郎官多出自“任子”(指二千石以上官
员任职满三年,可举子弟一人为郎)或“貲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