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与管理 寒假作业(含答案)2025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2025年
2025年
第二单元官员选拔与管理寒假作业
一、单选题
1.如图,①处应填的是(???)
A.择优录取 B.廉政建设 C.保持中立 D.党管干部
2.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于()
A.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之年
B.蒋介石对红军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之年
C.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年
D.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之年
3.对西方文官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的发生 B.有利于代议制的完善与发展
C.有利于选拔高素质管理人才 D.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政府的正常运转
4.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下令“不拘额数,从实充贡”,次年会试中,中举472人,是建朝以来取士最多的一次。明朝中期,科举取士规模缩小,定额在300人左右。嘉靖改革时期,进士人数又重新达到400人以上。明代科举进士人数的变化表明(???)
A.古代官僚政治趋向成熟稳定 B.科举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提升
C.统治形势变化影响人才需求 D.中央加强对人才的选拔管理
5.2013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总书记在此强调的是(???)
A.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B.坚持德才兼备标准
C.坚持知人善任原则 D.坚持人民需要原则
6.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7.中国传统教育实施的场所为各地书院、县学、乡学,但这些学校都是一段制的,学习的目的是为应对科举考试,而全国没有一个系统的学制系统。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A.清朝晚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初期
8.《礼记·王制》记载:“(西周)凡官民,(以民众中有才能的人为官)材必先论(考察)之,论辨(明白、清楚)然后使之,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爵人于朝(指公开授予爵位),与士共之。”这反映了当时(???)
A.宗法制下等级森严 B.官吏管理制度严格
C.举贤传统仍受重视 D.官僚政治体系完备
9.唐朝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不能直接为官,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由此可知,唐代
A.考试程序更加严谨 B.吏部选拔了最为优秀的官吏
C.选拔官员途径多元 D.政府对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10.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 D.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11.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2.美国学者包弼德指出,作为一个描述社会成分的术语,“士”在唐代的多数时间里可以被译为“世家大族”,在北宋可以译为“文官家族”。该观点的依据是,唐宋之际
A.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B.政局日益趋向于动荡
C.科举取士制度的创立 D.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3.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往往是拥有文化知识、治国才能而又没有政治经济特权的读书人,他们凭借所拥有的知识才能被选人官僚体系。由此推知,“士”阶层的出现
A.为宗法制的解体提供条件 B.加速贵族政治的瓦解
C.实现选官制度的彻底变革 D.有助于社会阶层固化
14.下表反映了秦汉至明清官员考核的相关制度,从总体上看,官员考核演变的特点是(????)
时期
制度
相关法律/规定
考核标准/内容
考核机构
秦汉、魏晋
上计
汉《上计律》、
西晋《五条课郡县法》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
御史、尚书台
隋唐、宋代
考课、磨勘
《唐六典》、
宋《守令四善四最》等
官吏品质、道德修养
吏部、考课院
明清
外察与京察(大计)考察、考满
《明会典》《大清律例》等
能力、操守、政绩和贪腐情况
内阁、吏部、都察院
A.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B.从注重政绩变为注重德行
C.制度化考察不断完善 D.从地方考核变为中央考核
15.东汉时多以人口多寡为标准确定郡国荐举人数,诸如南阳郡以及首都所在的河南尹等人口一两百万的地方,获得了更多的察举推荐名额。结合下图中东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可知东汉察举制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