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docx
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
摘要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搏动性中重度头痛,常伴有恶心或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偏头痛发病率高,病程长,在神经系统疾病负担中位居第二位。目前我国偏头痛患者存在就诊率低、正确诊断率有待提高、预防治疗不足及止痛药物过度使用等问题亟待解决。为提高临床医师对偏头痛疾病的认识、管理与规范化诊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专家结合国内外临床实践,反复讨论后制订本指南,内容包括偏头痛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发作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失、生活质量下降和生产力的损耗,现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主要问题之一。《柳叶刀》杂志发布的“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显示[1],偏头痛导致的残疾损失寿命年(yearslivedwithdisability)在人类全部疾病中排名第二,也是15~49岁女性人群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排名居首位的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均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全球约10.4亿人患有偏头痛,男性终身患病率约10%,女性约22%[2,3]。我国偏头痛的年患病率为9%,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每年治疗成本超过2994亿元[4,5]。基于目前国内偏头痛诊疗现状,经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会批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各位专家同道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多部指南共识,结合我国国情撰写本指南,旨在指导以神经科临床医生为主体的临床医生,开展对成人偏头痛患者的全程管理,进行规范化诊疗,降低偏头痛的疾病负担,减少医疗资源消耗,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参考中华医学会指南制订方法[6]和国际偏头痛指南制订方法与标准[7],并根据我国偏头痛诊断治疗的国情制订本指南(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详见表1)。
分类
2018年国际头痛协会(InternationalHeadacheSociety,IHS)发布了《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The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HeadacheDisorders,3rdedition;ICHD-3)[8],将偏头痛分为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慢性偏头痛(chronicmigraine,CM)、偏头痛并发症、很可能的偏头痛和可能与偏头痛相关的周期性综合征6个类型(表2),其中最常见的是无先兆偏头痛。另外,ICHD-3附录中,还包括尚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的偏头痛类型,例如月经性偏头痛和前庭性偏头痛等类型。
诊断和鉴别诊断
正确诊断是偏头痛有效治疗的前提,需要结合详尽的头痛病史问诊、可靠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判断,其中详细和准确的病史采集对偏头痛的诊断至关重要。在诊断过程中需识别继发性头痛的预警信号以鉴别其他头面痛疾病,并筛查是否合并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edication-overuseheadache,MOH)[9,10]。还应根据偏头痛的不同临床特征,进行偏头痛亚型诊断,并评估偏头痛的严重程度和失能程度等,为制订准确、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和长期管理方案提供充分的依据[11]。
一、头痛问诊详细和准确的问诊对偏头痛的诊断至关重要,问诊应包括以下内容(表3)。
二、预警征象部分患者的病程短或临床表现不典型,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时,应特别注意识别“预警征象”,即由某些特殊病因所引起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如发热、伴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非典型先兆头痛(持续1h以上)、头痛性质发生改变或新发头痛、与体位或姿势变化相关的头痛、咳嗽或Valsalva动作诱发或加重的头痛、视乳头水肿、妊娠或者产褥期、头痛进展或不典型头痛、存在免疫系统缺陷、伴自主神经症状、创伤后头痛、止痛药过量或使用新药[12,13,14]。
三、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1.诊断原则:(1)由于原发性头痛的发病率较高,头痛的诊断是允许多种头痛同时诊断的,当存在多个头痛诊断时,应根据所诊断头痛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排序。(2)偏头痛分类标准是分层的,如果是全科医疗,建议达到第一、二层诊断;如果是头痛专病门诊或头痛中心,第四、五层诊断更合适。(3)对头痛患者存在的每种头痛分类、亚类或亚型必须单独诊断和编码。因此,1例严重的头痛患者在头痛门诊就诊时,可能被给出下列3种诊断: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及MOH。
2.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见表4。
3.有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见表5。
4.CM的诊断标准:见表6。
5.其他偏头痛类型可以参见ICHD-3诊断标准[8]。
6.偏头痛与其他主要原发性头痛的鉴别:偏头痛在临床诊疗中应与紧张型头痛和丛集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