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京市东城区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发布:2025-04-06约1.46万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

语文

2025.4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

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是人工智能(AI)写作最早介入的领域,随着AI算法不断完善,基于智

能创作平台生成的诗歌文本数量与质量持续提升。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写作仍

存在明显短板。就诗歌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而言,诗人们多把诗视作理解世界

的一种特殊语言,一个通过意象系统解释世界的装置,唯有突破语言习俗和常

规观察习惯,才有可能打破俗常的意义生成链条,演绎一场“常规之外”的灵

动舞蹈。人工智能写作的诗意生成机制则恰恰相反。以机器人“小封”为例,

它的写作以自然语言的处理、理解、生成为核心步骤,向一个人类预设的“概

念化”语言体系和意义中心聚合,属“敛聚式”的意义生成方式。与“发散

式”的人类创作思维相比,人工智能写作更易于精密掌控意绪延展的方向,使

其紧密围绕在设计好的意义中心周围。就算溢出了常态下的词语组合规范,制

造出带有陌生意味的语感,通常也不会脱离“中心”。这样一来,人工智能诗

文本就很难通达“神余言外”的境界,对读者思维宽度的激发、对人类想象空

间的拓展仍是有限的。

人工智能具有永生性,它通过不断学习趋于完美的特质,恰恰使其离“仿

人类主体”的目标愈发偏远。因为真实的写作者都不是完美的个体,他们的生

命是有限的,无从被“编辑”或“优化”,人类诗歌的一个核心母题,便是呈

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比如恐惧、忧伤等等。缺乏情感意识的人工智能

拟造出的孤独书写、痛感叙事,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

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因此很多作品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审美

共通感。因为不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人工智能诗歌即使模仿度再高,也

难以企及“诗”的人文内核。

(取材于卢桢的文章)

材料二

1

AI能不能写诗?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AI诗歌比其创作的日常语言更容

易通过“图灵测试”。因为后者必须考虑现实经验,在拟真度上有很高的要

求。AI没有身体,无法掌握人类的动作顺序,在叙述时难免露出破绽,“具身

认知”仍然是AI自然语言面临的难题。诗歌可以回避这一点,因为诗歌是一种

特殊的文体,其目的主要在于审美而非实用。它可以采用片断化、陌生化的笔

法,像“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这样的诗句,

我们就很难用日常的时间和因果逻辑去理解,而这样的创作特点恰恰消解了AI

面临的难题。

2018年,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和GPT在提高AI诗歌的质量方面取得了重

大突破。简单来说,其原理是将自然语言转化为向量,根据词语之间发生关系

的概率,模仿资料库中的文本。开发者须通晓诗歌,精心挑选风格相似的诗作

为AI学习的素材。以目前市面上一个旧体诗AI模型为例,开发者用晚清盛行

的“同光体”进行专项训练,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如以诗人陈三立《夜舟泊吴

城》中首句“夜气冥冥白”生成的三首AI诗,与陈三立的原作已非常接近,充

分显示了风格训练的成效。

诗歌创作向来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那么,AI写诗对人类究竟有什

么意义?

通常意义上的辅助功能,AI已进化至较为成熟的阶段。上述提到的AI模

型,已验证“明七子学唐”“同光体学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结论。这意味着

以往被认为抽象的文学风格,可以转化为具体的数据参数。更重要的是,诗歌

本身就蕴含着超越人类经验的倾向。词语的重组往往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结果,

而这一点恰恰契合AI写作的特性。也许AI生成的一些句子,能够激发诗人的

创作灵感,甚至成为诗歌发展中的吉光片羽。从这个维度上说,未来AI有可能

开拓出新的诗歌类型和风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