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秋词、天净沙秋思》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观沧海、秋词、天净沙秋思》群诗阅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观沧海、秋词、天净沙秋思》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20日(星期五)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沧海、秋词、天净沙秋思》等诗篇,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诗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表达,增强审美体验。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培养文化自信。
4.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接触了诗歌阅读,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识别基本的韵律和节奏。他们可能已经学习了古诗词的基本格律、韵脚以及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较高,愿意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来感受诗歌的韵味。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逐步提高,能够通过分析诗句来理解诗意。他们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学生擅长通过视觉来记忆和理解,有的则更依赖于听觉和朗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时可能会感到困难,尤其是对于那些比喻手法较为复杂的诗篇。此外,对于一些生僻字词的识记和理解也是挑战。同时,由于古诗词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学生在翻译和解释诗句时可能会遇到障碍。因此,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和情境创设来克服这些困难。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电子白板、教学笔记本电脑。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用于上传教学资源和学生作业提交。
3.信息化资源:古诗词相关的教学视频、音频资料、图片素材库。
4.教学手段:教科书《观沧海、秋词、天净沙秋思》纸质教材、诗歌朗读音频、PPT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播放一段与秋季景色相关的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景物,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秋天的景色是怎样的?你们能从画面中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秋天吗?”
-回顾旧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诗歌知识,如诗歌的格律、韵脚、修辞手法等,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诗歌的知识?谁能举例说明一下?”
-创设情境:教师讲述关于秋天的故事,如《红楼梦》中的“秋风萧瑟”一段,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故事中的秋天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观沧海》、《秋词》、《天净沙·秋思》三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诗句含义等,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艺术特色。
-举例说明:教师选取每首诗中的典型诗句,如《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互动探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每首诗的主题、意象、表达手法等进行探讨,分享各自的见解。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教师布置以下练习题,让学生在课上进行练习。
a.翻译诗句:将每首诗中的两句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b.分析诗句:分析每首诗中表现作者情感、意境的句子。
c.比较阅读:比较《观沧海》和《秋词》两首诗的异同点。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
4.总结拓展(约5分钟)
-学生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以及原因。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景观,积累生活经验。
5.课后作业(约10分钟)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
a.按照课堂所学,自己创作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歌。
b.收集生活中与秋天相关的素材,如照片、图片等,并撰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c.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古诗词,选择一首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及诗篇赏析。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感知能力提升:通过学习《观沧海》、《秋词》、《天净沙·秋思》等诗歌,学生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感,提高对韵律、节奏的敏感度,能够准确朗读并理解诗句。
2.诗歌鉴赏能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