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二氧化碳(1)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docx
3.4二氧化碳(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4二氧化碳(1)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下册科学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15日星期三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作用。
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活动,提升学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能力。
3.科学态度与责任:引导学生认识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二氧化碳的性质:重点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等。
2.二氧化碳的用途:理解二氧化碳在工业、农业、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理解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的过程,以及碳酸的性质。
2.二氧化碳与生物的关系:解释二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以及生物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生成。
解决办法:
1.通过实验演示二氧化碳的性质,如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2.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二氧化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其用途。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以及其在生物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相关的图片、图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3.实验器材:准备集气瓶、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等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实验操作台安全整洁,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PPT,以及相关的科普视频和文档。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与水反应的原理,设计问题如“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变化?”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有哪些性质?”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参与记录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阅读资料,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信息。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资料和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预习资源的共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图表,引出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密度、溶解性、与水的反应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二氧化碳气体收集”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行为,记录实验数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二氧化碳循环和环境保护的思考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环保网站和书籍,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完成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拓展学习,加深对二氧化碳的认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二氧化碳的全球变暖影响
-温室效应的原理和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作用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海平面和气候模式的影响
-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
2.二氧化碳的循环与来源
-自然界的二氧化碳循环过程
-人类活动对二氧化碳循环的影响,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
-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途径
3.二氧化碳的利用与减排
-二氧化碳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灭火剂、化工原料等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简介
-绿色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作用
4.二氧化碳检测与分析
-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方法,如CO2传感器
-二氧化碳分析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大气化学研究
-二氧化碳分析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
二、拓展建议
1.学生拓展建议
-